志愿者 | 简牍里的中国精神——学习诚信篇体会

返回
时间:2024-09-05 浏览次数:3181 文章来源:文/志愿者唐婉华

长沙简牍博物馆《大道至简——简牍里的中国精神主题展》展出了一年多,深受广大参观者的好评。作为简博志愿者,我们从简牍里读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我就该展览诚信篇的内容,谈一点解读的体会。

有人说:诚信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

《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意谓对人要诚实讲信用。

《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

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管子·枢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本。

展览在诚信篇中首先展出的是“物勒工名”。

所谓“物勒工名”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勒”可以理解为刻的意思。物就是所制作的器物,在器物上面要刻上制造者的名字。

《吕氏春秋》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以情。”当时的兵工厂,要求工匠在所造兵器勒刻名字,作为对兵器质量的担保。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对工匠要求的严格。

吕不韦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各兵工厂的厂长。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

“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它作为官营手工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一直绵延不断。直至清末,随着官营手工业的衰落,这项制度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展览还在诚信篇当中提到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物——走马楼三国吴简之田家莂大木简。莂,是将一式两份或三份券书剖开的意思。“田家莂”大木简是三国时期嘉禾四年、五年长沙郡临湘候国田户曹史制作的一种券书。它记录了居住在当地的官吏与百姓之间按规定缴纳米、布、钱的数目以及缴付时负责验收的仓、库官吏的姓名和交付时间等内容。

图片 1.png

因为当时没有复写或复印等功能,只能将相同的内容进行誊抄。接下来在木板的上方或中间区域写上宽扁的“同”字符号,完成后把木板按相同内容的数量剖开成2-3份,这样每一份的内容是相同的,分别把它们交给官府、官吏、缴纳赋税的百姓保管,如有需要核对的时候只需把木板拼凑到一起,“同”字符号能够合得上,就证明这2-3份文件是同一时间记录的,这就起到核对的作用。我们现在用的“合同”也就是从合“同”字符这里演变而来的。以契约的形式约束利益双方,共守诚信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品质。诚信既是个人道德的基石,又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

古人提倡君子“慎独”, 《大学》《中庸》“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时自守诚信的底线。所谓法律是行为的道德,道德是心中的法律。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典故“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告诫各级官员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希望各级官员保持住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做好本职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有诚信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有诚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是中国精神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