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简赋税简 | 真实而详尽的纳税记录

返回
时间:2022-03-22 浏览次数:6349

长沙吴简的出土之所以重要

不仅在于它的数量巨大

也不仅在于它的时代背景

更重要的是它所记载的内容

十余万枚吴简,大部分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纳税记录

15赋税竹简1-(1).jpg

赋税是国家运转的经济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史上可能会记载税法的制定施行以及全国税收的总额

但却不会具体而微地记录下每家每户每个人的纳税数目

而这,恰恰是长沙吴简所保存下来的内容

在目前全国出土的简牍资料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作为一个三国孙吴时期长沙地区的居民要交的税有哪些呢?

首先,当然是农业税。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

农业税是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

从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直收到公元21世纪

2006年,中国才废止了《农业税条例》

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征收

回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当时的土地多为国家所有,农民租佃国家的土地来耕种

在吴简中被称为“租田”“税田”,需要缴纳“租米”“税米”

农民租佃的土地根据田地的性质,又可以分成“常限田”和“余力田”

“常限田”可能指必须缴纳定额税的土地,这个确定的税额不仅包括米,还有钱和布;

根据吴简上的记载,在嘉禾四年(公元235年)长沙农民每租种一亩“二年常限田”,就要缴纳一斛二斗米(有专家估算大概为三十多斤),2尺布,70钱;

“余力田”的租税比“二年常限田”稍微轻一些,每亩不缴纳米,但是仍然要缴纳0.66尺布和37钱。

因为长沙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根据土地自然条件和开发程度的不同,“常限田”和“余力田”又各分为“熟田”和“旱田”。“熟田”大概是开发程度较高,耕种条件比较好的土地;“旱田”可能是灌溉环境比较差的土地。

那么一亩地缴纳一斛二斗米多不多呢?

根据专家的统计和计算,在汉末三国时期,因为土地质量和耕种条件的不同,全国各地水稻的亩产量大概在每亩3-5斛米之间(三国年间一亩地的面积与现代不同)。在长沙,一亩地的税是一斛二斗米;也就是说一亩地的收成,将近三到四成要用来交税。相比西汉初年,“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的税率,可以说非常高了。

除了每年根据土地的收成收农业税;孙吴政权还向百姓们收取“户税”。

按照家庭财产状况,政府会给每户人家定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

每户要根据自己的“户品”交纳“户税”,上品多交,下品少交。

除了上中下三品,吴简中还有一类叫“下品之下”,这大概是当时的特困户

被定为“下品之下”的人家就不需要缴纳“户税”了。

这就是吴简中的“户品制度”。

“户税”交了就完事了吗,不,还有一项重要的税——人头税。

为了更好地控制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劳动力

东吴继承了秦汉时期的制度,将百姓按年龄进行分类

15岁以下未成年的称为“小男”“小女”;

超过15岁的就是成年劳动力了,称为“大男”“大女”;

“大男”“大女”要缴纳“算赋”,“小男”“小女”要缴纳“口钱”

汉代“大男”“大女”每人每年算赋为120钱,7-14岁的“小男”“小女”每人每年23钱,

7岁以下的小朋友太小,56岁以上的算老年,可以不交,这就是人头税。

三国孙吴时期的算赋比汉代重,截止缴纳的年龄也延迟到了60岁。

人头税在中国的征收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从秦代开始,到清代才被废止。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

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口数作为征收人头税的固定数额,

以后再出生的人口,永远不征收人头税。

到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推行“摊丁入亩”,

把已经固定的人头税平均摊入田赋中,从此不再收取人头税。

“大男”“大女”除了交人头税还要服徭役,

也就是承担为政府无偿劳动的义务

这些劳动可能是被组织起来修建各种道路水利楼堂宫殿

可能是千里快递运送粮食物资

可能去国有作坊生产兵器工具

可能是到官府衙门里跑腿打杂

也可能是被派往边疆服兵役

总之一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会被各种徭役占得满满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按照年龄大小来强行摊派赋役的制度被固定下来,

称为“丁中老小”制。

15-60岁之间的成年人称为“丁”,13-15岁的未成年人为“中”,

超过60岁的为“老”,13岁以下的为“小”;

“丁男”必须要交纳人头税和服徭役,“中男”的税赋和徭役比“丁男”略轻,

“小”和“老”的税赋和徭役可以免除。

每个朝代“丁中老小”的年纪各有不同,这一制度直到唐代以后才渐渐取消。

土地税、人头税、户税……

兵役、劳役、杂役……

可以想见,一个孙吴的普通农民,从出生到老死都被各种税赋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这还远不是全部,其他的杂税还有

经商要交的地租和商业税

运输要交的关税……等等等等

这就是三国吴简带给我们的历史,丰富、详尽、真切而又厚重

透过这些记录,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三国风云背后

那些平民百姓斑斑的汗水和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