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故事 | 睡虎地秦墓的一室宝藏

返回
时间:2022-02-23 浏览次数:4408

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国内九家一流博物馆共同参与了录制,每个博物馆推出三件镇馆之宝。第一次出现这种类型的综艺节目,关注度很高。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镇馆之宝分别是越王勾践剑、睡虎地秦简、曾侯乙编钟。睡虎地秦简能在藏品丰富的湖北省博物脱颖而出,与有大名鼎鼎的勾践剑和编钟名列三大镇馆之宝,可见它非同一般的价值。

1975年11月初,云梦睡虎地附近的农民在修建排水渠道时发现新开的渠道里有一段青黑色的泥土。见过两年前云梦大坟头出土的古墓的泥土的他们觉得这两者很像,从而初步判断睡虎地葬有古墓。之后他们再抡起锄头刨了几下,渠道里便现出了一角椁盖板。于是,他们飞也似的跑到县文化馆去报告。情况迅速逐级上报。接到汇报后,由湖北省博物馆专家率领的考古队便赶到了云梦。1975年年底至1976年春,云梦楚王城西郊的睡虎地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在30米长的地段中,明显的暴露着12座古墓,发掘进展顺利,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考古工作者以及一直围观的农民,都希望能在这12座秦墓中发现能够震撼世人的重器。但是一次次打开棺椁,也一次次失望,没有珍贵的随葬品,也没有重要的发现。最后只剩下一座11号墓的棺木还没有打开,所有人将希望都寄托在这最后一座棺木里。为了慎重起见,考古工作者没有赶时间去仓促开棺,而是准备等待第二天时候,更加慎重、正式地开棺。第二天的开棺仪式,非常隆重,棺木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考古工作者和围观的群众,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开棺一刻的惊喜时刻,人们眼睛都是blingbling的,期待着开棺一刻能看到不得了的惊世珍宝。然而,棺木打开的刹那,所有的人都心都凉了,棺木里没有啥重器,只有整齐堆放着的一坨坨、黑乎乎的遗存,一看这外形就知道不是啥值钱的玩意。

然而,这一堆堆的遗存是秦代的简牍。它们的价值并不小于那些供奉在庙堂、陈设于宫殿的精美绝伦的珍宝。在此之前,墓葬中发现的简牍,无论是战国的还是西汉的,都放置在椁室的头厢或者边厢,它却是在棺内被发现的。想来,墓主人当时真把它们当了宝贝,极其珍视的物品,所以搁在身边随葬。但这位墓主人自己肯定不会预知,当时被他随葬的宝贝,两千多年后被发掘出来,真正成为了惊世之宝,名副其实的国家宝藏。

科研人员经过化验,确定了墓主人年龄在45岁左右。而在遗存的简牍中,有一册《编年记》,记载了一位叫作“喜”的人的生平。这位“喜”在秦昭王45年(前262)出生,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去世,这样算下来“喜”的年龄是46岁。所以这位“喜”也就是墓主人,他曾当过基层小吏,从事与刑法有关的工作。而随葬的这些简牍,就是他一笔一划抄录的。大多数简牍记载了秦代的司法律令,也有部分简牍和日常生活有关,是人们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日书》。

这些简埋葬在地下,历经了2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还得感谢南方环境中的地下水。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半干半湿只半年”,云梦的地下水位很高,睡虎地秦简长期浸泡于椁室的积水中,隔绝了空气。如果不是因为挖水渠被发现,如果静静躺在地下,不被打扰,万年之后他还会被好好的保存在地下,被人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