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故事 | 命运多舛的居延汉简

返回
时间:2022-02-22 浏览次数:4398

引子:大名鼎鼎的居延汉简,现在收藏在哪里?

这要从一个著名的国际科学考察团——西北科考团说起。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人第一次自主地,在额济纳河流域一带进行了简牍发掘,主持发掘者是世界闻名的“西北科考团”。

“西北科考团”是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简称,瑞指瑞典,外国书籍一般简称为“中瑞考察团”,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的科学考察团体,也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第一个中外平等合作的科考团。协议规定考察团所采集、发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样品等,都是中国财产,归中国所有。

西北科考团成立之初共有团员28人,其中包括18位外方团员、10名中方团员。两位团长分别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和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当时的中方团员全部是北京大学师生。西北科考团的考察路线是从北京出发,经包头、巴彦淖尔至阿拉善额济纳河流域,再到达乌鲁木齐。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西北科考团历时八年完成了对中国西北一线的考察,成果斐然;其中就包括1930至1931年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1.1万枚汉简。这批汉简被称作“居延汉简”,闻名中外。

然而,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了全世界,居延汉简也面临了多舛的命运,它们被迫辗转于两岸,甚至远渡重洋。

1931年居延汉简运至北平,入藏于北平图书馆,随后又运往北京大学由学者进行整理研究。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大肆劫掠文物,国宝汉简命运堪忧。为了安全逃脱日军的魔掌,居延汉简经天津、青岛、上海等地成功地运抵香港,藏于香港大学图书馆。同时,居延汉简整理工作也被迫中断,简牍照片在上海毁于战火。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在英国管辖下的香港也沦陷在即,国宝再一次面临劫难。为避免战火,傅斯年决定将国宝运往美国寄存,五个装有汉简的大木箱被搬上开往美国的轮船,运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而然香港沦陷后,简牍照片第二次毁于战火。

直到1965年,由胡适经手,在美国图会图书馆里被寄存了25年之久的汉简终于到用船运到台湾。现在这批简牍大部分收藏在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少数收藏在台湾的国家图书馆。

居延汉简是第一手的汉代边塞的资料,它向我们展示了2000多年前汉代大漠戍边生活的风貌,万里白沙,烽火连营,战马潇潇。人们从中可以复原出泱泱王朝的万里边疆,可以看到大汉子民远在边关的生生不息。对于研究秦汉历史的学者而言,居延汉简给他们开启一扇奇异的门,里面的世界那样生动、琐细,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尽管居延汉简从发现至今将已近100年,但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