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特别节目:走马楼吴简的整理和保护(二)

返回
时间:2021-08-20 浏览次数:3064


女主持:一项考古发掘工作,从前期调查勘探到后期实地发掘,再到保护研究,涉及大量工作,考古工作者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好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那些“国家宝藏”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十几万枚的简牍从考古挖掘到清洗保护再到整理研究,都需要花费考古工作者们很多的时间和心血,考验的除了耐心细致之外,还有久久为功的专注钻研能力。曾参与简牍整理和保护工作,现任长沙简牍博物馆研究员宋少华给我们介绍了相关情况:

宋少华:这么大一批简我们该怎么处理,有条不紊,稳健有序,我们就要考虑按照一个工程的要求去做,就等于是项目工程管理,我怎么做它设计了四个流程,每个流程,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谁负责,这样一步一步走下来,那么到最后一个第四个流程中才算结束。

女主持:简牍保护与整理是密切联系的两大方面,保护工作包括改善和控制保管条件、揭剥与清洗、脱色拍照与记录、为长期保存及展出而进行的脱水等,是整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整理工作包括对揭剥清洗过程的详细记录,对脱色后的简牍进行拍照、释读、编校、出版,其始终贯彻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的观察与研究。拿清洗工作为例,仅仅清洗一枚竹简算起来大概平均要40~50分钟,总共经过6道工序,要使用到10多种工具。而在这个工作过程当中,技术人员也必须高度绷紧神经,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避免对简牍上的字迹造成任何损伤,在七年时间里从事此项工作的全体人员从未休息过节假日,仅仅工作笔记就有40本达100余万字。

宋少华:经过20多年,我们从开始的不懂、生疏,到后来我们慢慢摸索出一套,进行简牍的整理、保护、研究甚至到出版,我们摸索出一套方法。

女主持:多年来,长沙简牍博物馆围绕吴简的保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队伍从无到有,设备从简到繁,技术水平由低到高,特别是结合自身简牍保护的实际操作与体会,在工作中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起了比较科学的流程体系,能够将保护工作中的失误减少到最低、最小的程度。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具有示范意义的吴简科技保护经验,为今后同类饱水简牍的保护处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