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特别节目:走马楼吴简的发现和发掘(一)

返回
时间:2021-08-20 浏览次数:2961

1996年对于长沙人民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10月17号,从走马楼街50号出土的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了海内外,虽然距离走马楼吴简的发现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提及当时的发现。时任长沙文物考古工作队队员、现任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的李鄂权还是无比的激动。

李鄂权:当时确实比较激动,这么大一批东西,特别是我们当时讲14万枚,当时我们讲17万枚,当时全国还不到10万枚,建国以来还不到10万枚简牍。

从1996年初一直到10月底,考古队在施工区域发现了古井、古窖57口,年代涵盖战国到明清时期,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尤其是在编号J22号的古井当中,出土了10万余枚简牍,超过当时全国各地已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这口编号J22号井的时候,井口的半边已经被破坏。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后发现,井中近一半的面积被损坏,损坏的深度达到了近三米,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考古工作者做了很多艰苦又细致的工作。

李鄂权:按照这个考古学的方法,首先当然要定位,分区然后就一层一层进行清理,发掘之前,还要绘图、拍照还要分层,一层一层挖。

不仅如此,在井周围的淤泥里面还散落着许多的简牍碎片,考古工作者只能将现场碎土、淤泥全部带走,然后再做仔细的清理。最让考古工作人员痛心的是,现场有不少的简牍被混在淤泥、渣土当中被拉到了长沙城东郊5公里外的湘湖渔场建筑垃圾卸渣区,我们的考古人员冒着大雨就在这个腥臭的鱼塘淤泥里面来回翻找。

李鄂权:当时很冷,当时冷风一吹加上天上下着小雨确实是很冷。

正是考古工作者令人敬佩的专业精神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才使得尘封了上千年的吴简得以重见天日,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