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 | 《算表》与中国智慧
返回小简:7*9 63、8*9 72、9*9 81。先生,我终于把乘法口诀背下来啦!
说书先生:小简可真棒!
小简:先生,这个乘法口诀是谁发明的呢?也太聪明了吧!
说书先生:这个乘法口诀是谁发明的目前还没有考证,但是早在23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可以运用乘法口诀啦!
2014年,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第四辑整理报告发布,其中包含着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实用算具—《算表》,这套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任意两个整数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1/2在内的两位数乘法。2017年4月23日,《算表》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可以说《算表》让世界看到了古老中国的智慧,看到了穿越历史的数学之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计算能力也在飞速发展。1642年出现了第一台机械计算机,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6年每秒2.5亿次运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及广泛应用,让“计算力就是生产力”成为全球发展共识。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我国决定自主研制巨型机,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大型科学计算问题。1983年12月,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此后,从每秒一亿次到每秒十亿次,每秒百亿次……从“银河”的历史性突破,到“天河”夺得世界超算六连冠,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依靠不懈奋斗和创新追求,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