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古人怎样缓解席地而坐的疲劳?

返回
时间:2021-03-16 浏览次数:6852

孩子:妈妈,为什么凳子都是四个脚啊?

妈妈:这样当然是为了凳子站的更稳啊 !

孩子:哦~那会不会一个脚或两个脚、三个脚的板凳呢?

妈妈:一个脚的板凳还真有哦!

汉代时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坐姿是采用屈膝下腰,将臀部压在脚底板上,有点类似于现代人所通称的跪。这种坐法在今天除了日本、朝鲜还保存较多外,我国境内汉族人群中已找寻不见。然而即便是古人习惯的坐姿,在久坐之后也会感到疲累,产生小腿部位被压得疼痛难忍,或者脚部麻痹没有知觉,甚至还引起肌肉抽筋等问题。

时间来到了1993年,西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墓中发掘出土了一件T形坐具。这方坐具为木质胎体,底座平整,呈束腰圆柱形,上承长椭圆形面板,板面微曲,中间厚而边缘薄。起初并不识为何物,以为是小案一类的东西,后经过研究学者专门解读,才明白其真正的使用技巧。

原来古人虽然可以依靠凭几,来使身体的部分重量落在手肘之上,但并未解决坐时下体承重的问题,时间长久之后就会苦不堪言,故而设计出这样一种小巧便捷的坐具,俗称为“独脚凳”。使用时将中部的圆柱形底座放置于双脚踝之间固定,臀部落于其坐板之上。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既解决了坐时分担身体重量的难题,又形状小巧、便于携带,使用时还可隐于衣袍之内,不易被旁人所察觉,避免了因为久坐失态带来的尴尬。

在现代社会,我们日常生活、办公中所使用到的桌椅、沙发等,这些都属于高足家具,与古代人们席地起居活动的习惯差别很大。古人在坐、卧时常备的一些辅助用品,比如几案、坐具等,随着习俗的改变而失去功效,逐渐退出生活的视野。在宋元以后,与其席地而坐相伴随的家具已经不见了踪影,也更不为当今的人们所了解。

本期节目由938声音体 验官:康景一小朋友和妈妈 颜红参与录制。简牍的100种声音,我们一起 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