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古人为了缓解久坐疲劳发明了什么?
返回孩子:啊...!!!妈妈、妈妈我腿麻啦!古人们跪坐着的姿势太难受啦!这样坐着一点儿都不舒服。
妈妈:是呀,这样坐久了的确会不舒服,不过古人们为了让自己坐的舒服一点,也发明了一个好东西呢!
在我国两汉时期,人们都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法,古人称之为“跽坐”。这种常用的坐姿,在时间长久之后也会感到疲累,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便发明出了凭几。凭几是供人依靠休息用的一种家具,最初用于马车之上。因汉代马车为主要代步工具,马行迅疾,车体颠簸,坐车之人需时常保持端正的姿势。长期保持这种坐法易使人疲乏,设置凭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坐车人的疲劳。感觉累了时可倚靠在凭几上,或者靠近于身体一侧,把单手肘放在几面上,作为休息。
在长沙简牍博物馆的展厅内,陈列展示着汉代长沙王后“渔阳”墓出土的精美漆绘凭几。该凭几呈长弧条形,两端较窄,中间稍宽。通体髹饰黑漆,并朱绘三角纹和飞动的云纹。整体设计精巧、造型典雅,显示出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制作技艺。
该凭几的造型,整体很像一个汉字“几”,“几”字的本意就是指矮桌子,也就是现在“茶几”的“几”的使用源头。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了三国东吴将军朱然的墓葬,出土了一件漆凭几,几面做成了弯曲状圆弧形,并且下有三足,比汉代多了一个支撑点。有弧度的曲面环腰,坐着使用时其高度恰好达到腰边,人就可以凭靠在几面上,文献中所记载的“曲木抱腰”就是由此而来。
在考古发掘的实物中,这种类型的凭几最早产生于先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还在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发展,人们对凭几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伴随着古人席地而坐这个习俗的改变,而逐渐失去了它的功用,从而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期节目由938声音体验官:王晨汐小朋友和妈妈 周倩娟参与录制。简牍的100种声音,我们一起 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