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最早的简牍家书

返回
时间:2021-03-16 浏览次数:7089

孩子1: 小博小博,你在干嘛

孩子2:我在给爸爸妈妈写信。

孩子1:今天是冬令营的第二天你就想爸爸妈妈了吗?嘿嘿

孩子2: 我也想找找写家书的感觉~古人们想自己的家人了,没有电话,都是写家书给家里人报平安呢!并且啊,我还听说,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书是竹简做的!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个窄小寒酸的古墓中,出土了两块写满文字的木牍,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兴趣。这是一座战国晚期的墓葬,墓主是一个叫“衷”的普通秦国人。战国晚期纸张还没有发明,专家们发现这两块木牍竟然是当时的家信,年代为秦王赢政二十四年,它们成为了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家信实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两枚木牍,一枚保存完好,两面书写着墨迹文字,内容为士卒黑夫”与“惊”写给家里的信。另一枚下段残缺。

“黑夫”和“惊”是战国末年秦国南郡两位正在秦军中服役的军人,他们选择了从军,希望能够通过建立军功获得爵位,以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当时他们参与的是秦灭楚的战争,秦军久攻反城不下而自己又缺衣少钱,便写信向家人索要钱和衣物,收信人“衷”是他们的同胞兄弟。信的主要内容是向家人问好,并索要衣、布和钱。

睡虎地木牍家书的作者来自秦国底层,是当时秦国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的一种真实反映。这份文字背后也包含真挚的情感内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我国古人是十分重视家书的。

这两封看似普通的家信,向我们透露出一些重要信息,首先,秦朝服役军人所有衣物都是家中自备,服役有一定期限。其次,根据家书我们可推断当时邮驿制度的一些情况。战国末期,官邮只传递官府文件,所以这两封家书很可能是由军队服役期满的老乡带回的。这种不正规的私书捎带的通信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宋朝,政府才有了“私书附递”的规定。可见古时的民间通信是非常困难的。

本期节目由938声音体验官:张梓睿、黄怡杨小朋友参与录制。简牍的100种声音,我们一起 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