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为什么三国孙吴一般百姓吃不上腌腊食品?

返回
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6917

妈妈:小明,别玩了,和姐姐去楼下超市买点盐回来。

弟弟:好嘞!马上去!妈妈,买多少啊?

妈妈:多买一点囤着。

姐姐:诶,小明,现在咱们实现“吃盐自由“了,以前古时候啊,盐都是”奢侈品“呢!


盐是生活的必需品,是人都得吃盐。铁除了用来制作兵器、还是制作农具、生活用具的必需品。那古代统治者是如何对盐铁进行统治管理的呢?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内,走马楼三国孙吴“盐铁官营”简,向世人展示了吴国盐铁官营制度的样子。

“盐铁官营”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在中国,盐铁官营的历史几乎和中国历史本身一样漫长。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提出了“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盐铁专卖也被后世统治者不断学习,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在吸取历史教训,特别是汉武帝解决财政危机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三国时期的盐铁官营措施出现了。

那是如何进行盐官营的呢?三国孙吴地区只有东南沿海产海盐,孙吴政府在产盐区设置司盐校尉、司盐都尉等衙门,模仿两汉,勒令盐民租用制盐器具“牢盆”,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运输和销售,垄断盐业市场。人民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此时,恐怕除了富贵人家,绝大部分人民尚不知道腌腊为何物。


走马楼吴简反映了孙吴的盐业垄断情况。吴简中的“盐米”、“盐贾米”,就是销售官盐所得到的米。有学者根据吴简记载折算出:1斗盐=6.01斗米。史料记载,盐铁官营以前,盐和米的价格基本相同,而孙吴长沙盐价涨了六倍,可见盐官营为封建政府带来了多么丰厚的利润!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938声音体验官:方柯荃、黄露杨、黄露杨妈妈梁智 参与录制,感谢长沙简牍博物办公室主任 管震倾情参与。如果您也想和孩子一起参与简牍情景剧录制,欢迎大家通过微信公众号“长沙简牍博物馆 ”报名,我们一起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