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学员日志》(六)

返回
时间:2024-07-23 浏览次数:3677

图片 6.png


龚啟森

今天的课在骆老师带大家练声中开启了。

练声结束,骆老师领着大家来到了二楼的工坊。今天我们要上相关体验课。课程开始前,王老师给大家讲解了修复陶器的主要步骤然后依次分组,分别同时进行陶器修复和简牍的编联。

我被分到了简牍编联组。王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支笔和一个材料包,材料包里有6块竹简,2根绳子和一份说明书。照着说明书还有老师提供的诗词范本,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开动了,我也兴致勃勃,不甘示弱。我先在竹简上写好古诗,接着将写好古诗的竹简按照顺序排成一排,然后用绳子穿过竹简上的凹槽,细心地制作起来。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在编联过程中,竹简会多次因为绳子穿得不紧而掉落,我一遍遍尝试,一遍遍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打气,终于眼看就要成功了,殊不知,手一松,绳子又随之松开,竹简掉落一地。就在这样一次次挑战中,最后在我的坚持下,总算把竹简编好了。我甭提有多高兴了,心中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接下来就到修复陶器的环节了。同学们拿到属于自己的材料包后便迫不及待地大展身手起来。那阵势,一个个看起来俨如娴熟的“修复大师”。而对于第一次体验陶器修复的我,显得有点笨手笨脚,在修复过程中,总是被胶水粘住手,看着旁边的同学轻车熟路的手法,再看看自己的作品,不禁着急了起来。经历万难好不容易将陶器勉强粘好。通过这个事情,我懂得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平心静气,耐心完成。

今天是意义非凡的一天。我不但学了理论知识,还联系实际体验了一回,收获满满。

图片 1.png

刘如之

早晨我看了看课表。哇!今天有两节体验课呢!我兴高采烈地冲出了家门。

来到教室,点完名后我们排队前往工坊。那可是王丽老师上的文物修复课!你知道吗?考古学家们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当大家把它打开的时候,发现里面居然装着莲藕汤,上面还浮着十片完整的莲藕。可是文物出土了几天后,莲藕全都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王丽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文物被打开之后里面的莲藕就被全部氧化掉了,慢慢地就消失不见了。考古可真有趣!

听完了故事,接下来我们就要动手操作啦!第一节课是竹简书写体验课。要准备好两根线、足够多的竹木片。首先在竹木片上写上文字,然后用一根线把竹木片的一头编在一起,接下来用第二根线把竹木片的另一头编在一起,一卷竹简就完成了。

第二节课是陶器修复体验课。我拿着陶器的碎片,用胶水将他们粘了起来。然后用橡皮泥把空缺处填充好。一件陶器就修复好啦!虽然不是很美观,但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这可是我亲手修复的第一个陶器呢!

上课的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回家的路上我想着,明天的课堂上又会有怎样好玩的事情呢?

图片 2.png

李舒欣

今天我们上了最后一节课,课程是关于文物的保护。文物是由人为造就或自然因素造就的一件物品,它具有可靠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文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移动的文物,如陶器、漆器、玉器,青铜器。另一类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如遗址故居建筑等。因为文物共同的特征是不可再生,所以十分珍贵。但是文物又受人为和自然多方面的影响,很难保存完整。以我们长沙的简牍为例,长沙气候潮湿,地下水丰富。这些自然因素导致简牍长期泡在地下水中,软的像面条,它们出土时的样子,就不太好看了。当然文物损坏也会受人为的影响,如:人们在古迹上乱涂乱画,随意触碰文物,使用闪光灯拍照。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文物,其中“折翼天使”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一个小男孩折断雕像天使的翅膀后得名而来。

文物是宝贵的,他们容易被人破坏,但却难以修复。在第2节课上,王老师带领我们体验了一次陶器的修复课。我分到的是一个“文物标本”,一个棉签一袋橡皮泥和一把测量尺。我的标本碎成了4块,中间还有一块丢失了。我先用胶水抹在碎裂的一面,用棉签涂抹均匀后把两块碎片完美地拼接。我再将两块碎片用力贴合一分钟,按相同的步骤,把剩下的4块都拼接起来。最后拿出橡皮泥来填补碗中间的一块缺口。

今天的文物修复课让我知道了文物破坏容易,但是修复难。文物是多么的珍贵,让我们从自己做起,遵守博物馆规则,不破坏文物,同时也要提醒他人保护文物。

图片 3.png

潘梓蕊

今天我们不仅上了课,学习了知识,还参加了两个有趣的活动。

在文物保护的课上,王丽老师告诉我们文物包括很多,包括青铜器、丝帛、瓷器等,文物还有许多价值,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等。但文物的保护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被破坏的文物有许多,比如在西汉马王堆出土的藕片汤,被拿出来时,汤里还漂浮着几片藕片汤,专家们赶紧拍照,可刚刚记录完,那2000多年前的藕便一下子消失不见了。还有秦始皇的兵马俑,在出土前是彩色的,刚出土时就让工作人家惊叹不已,可是还没来得及拍照,兵马俑们一下子全都变成了灰色的。那文物保护的手段是什么呢?那就是科学修复。我们还重点学习了陶器该如何修复。1、查看整理碎片(带手套);2、用胶带固定残片;3、胶水粘贴残片;4、填补缺口修复裂缝;5、用砂纸磨平;6、认真仔细填写记录表。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参与了两项活动体验。第一个是制作几枚属于自己的简牍,我把它们用绳编成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上去,做完后看着自己亲自做的简牍,我真是太有成就感了。接着,我又进行了陶器修复体验。虽说拿手上的并不是真正的文物,但是我依旧小心翼翼的修复着。首先,我带上手套,轻轻拿起陶碗碎片,仔细地进行着观察,我又小心地想要将两块形碎片轻轻合在一起,试了许多次,我终于找到了正确拼法。我在两块碎片的边上小心地抹上厚厚的一小层胶水,再将两片碎片轻轻合在一起,风干两分钟,便拼下一块。虽然不是很好看,可毕竟是我亲手修复的呀!

这两个有趣的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文物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都只是模拟,但那种亲手触摸历史的感受让我无比兴奋与自豪。

我认为我越来越喜欢长沙简牍博物馆了,希望我可以真正融入这个大家庭!

图片 4.png

曾锦怡

今天我与往常一样走进教室,我很兴奋因为今天要去工坊上课。同学们都和我聊的热火朝天。老师带我们练完口部操和气息后就出发了。

一首欢乐的小曲,护送我们来到工坊。喧闹的教室随着老师座位分配的声音渐渐安静,同学们可真顽皮,一会儿教室又嘈杂起来。“哒哒”讲课的王老师来了,教室瞬间安静。王老师带我们看了伟人故居照片,还让我们知道文物的价值。1.科学价值 2.教育价值 3.审美价值 4.历史价值 5.经济价值等。王老师还让我们懂得怎样遵守参观礼仪,也告诉我们几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国向美国捐了一个兵马俑,借去时完好无损,可在一天闭馆时,一个人盗走了兵马俑的一个拇指,他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听到这时同学们也开始诉说。又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体验修复物品了,首先要带好手套,接着把碎片试着拼一拼,其次粘上胶,最后把有缺口的地方补上,好了大功告成!我一步一步小心的完成,哦成功了!好吧,还要拍照真麻烦。

过了几分钟要去做竹简诗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哦有六条竹简,还有两根绳子和一张操作图,咦?笔呢?我拿到笔赶紧写起来,到底是用粗头还是细头呢?我先用粗头写了一枚,哎!写不下了。我又换了细头,这支笔太好用!我不禁赞叹到。写完了改改顺序,第一枚是它,第二枚是它,第三......该编织了,我看着旁边的说明,抓抓头发丝可看也看不懂,编也不会编。还得是老师,她教我先扣住一个槽孔,接着把绳子拉成一样长,打个结,然后把所有竹简都这样串起来。我确实认真看了,听了,但还是不会。我正在琢磨怎么串可老师说:“好了,同学们一起去拍照吧,就可以回家了。”

是的,我没有完成体验活动,但今天的课程的确很有趣儿!

图片 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