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学员日志》(四)

返回
时间:2024-07-19 浏览次数:3889

图片 5.png

宫雨鑫

清晨,太阳晒在脸上,和煦的风吹过发丝,我走进博物馆。

大伟老师给我们讲了户籍简,顾名思义这就是古代的户口本。户籍简以户为单位,记录每户户主的姓名、年龄、爵位、居住地址等情况。我们今天学的是,吉阳里户人公乘孙潘年卅五筭一,意思是,一个住在吉阳里的公乘叫孙潘,他三十五岁算一个人头税。还有赋税,当时的赋税主要征收钱、布、米、豆、皮。一般来说米、豆入仓,钱、布、皮入库。小陵鄉入三年税米六斛一斗,意思是:小武陵乡三年的税米六斛一斗已经入仓……长沙吴简的制作主要有简、牍、木楬、名刺、封检等等。

这节课结束了,我忍不住感叹道:古代官员对户籍和赋税的管理可真是井井有条啊!

图片 1.png

鲁亦周

休息了十分钟以后,大伟老师来上第一节课——“长沙吴简”第二课时。他为我们讲解了“简”与“牍”的区别,还有其它形制的简牍,如木褐、名刺和封检。“简”大多数由竹削制而成,也有少量木简,细长形,容字量较少。“牍”比“简”宽厚,容字量较多,大多数用木头制成。“木榻”相当于标签、签牌。“名刺”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封检”则像现在的封条。

第二节课是果果老师的“中国简牍”第二课时。果果老师给我们讲了古人如何记事,简牍上大部分写了什么。长沙吴筒上记录的大多是农民赋税和家庭户籍。赋税就是向平民征收钱、布、皮、米、豆。钱、布、皮入库,米、豆入仓。户籍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记录每家几人,需要缴几份税。还有一枚木牍是司法文书牍,记录了一个司法案件的审理经过。一个叫许迪的官府小吏贪污了官府一百多斜米,被其他官员告发,在多次审核下许迪终于认罪了。

第三节课的是“文物基础知识”。课上老师解释了什么是文物,文物与古董有什么区别。文物是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而古董只是年代久远的物件。所以,文物都是古董,而古董不都是文物。

四天培训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剩下的课程又能为我带来什么呢?

图片 2.png

吴娇燕

今天是第四天,第一节还是上的长沙吴简,只不过啊,这次讲的是长沙吴简的内容和形式。简牍也分着类呢,有户籍简,赋税简和司法文书牍。这户籍简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户口本,主要记录你家里的人口;赋税简呢主要用于记录所缴税收数目;这司法文书牍,内如其名,主要记录一些关于司法文书的相关内容,但有一枚名为《录事掾潘琬文书牍》是其中十分具有知名度的一枚,这枚简牍记载了一个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贪腐案件。

第三节讲到了文物的基础知识,其中讲到文物的特性时,我因文物是超信仰超意识形态这个特性,陷入了思考,我想到的是作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三教圣城可以体现文物是信仰的这个特性,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很好,她想的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下课后去和老师讨论,大伟老师也认为这个论据可行。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也逐步了解了简牍,也慢慢意识到简牍的重要性,学习势头也是越来越足了呢!

图片 3.png

刘可昕

有句话说得好“历史是一座智慧的桥梁, 它引导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更是深有同感。

自从上了简博的第一堂历史课后,我便喜欢上了这儿,天天心心念念盼望着来上课,这里不仅课上气氛活跃,有时还会蹦点意外,让同学们开怀大笑。比如在早读时,大伟老师让会背考核内容的同学上台讲解,当一位同学举起右手指示“文物”的时候,大伟老师笑了起来,紧接着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那位同学示意的“文物”就是大伟老师的方向。其他同学有的抱着肚子打滚儿,有的眼镜都笑歪了,更有甚者一边跺脚一边大笑。

由于我们的声音太大了,吸引得一些家长好奇地探头张望,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见大伟老师快速地往旁边跨了几步,估计他多半在心里嘀咕,我还这么年轻,应该不至于到老古董文物的程度吧。

唉,又是美好而短暂的一天,期待有趣的明天快快到来。

图片 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