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远,书韵依然 ——“东汉太守”习字简

返回
时间:2018-07-19 浏览次数:8205 文章来源:骆黄海

名称:“东汉太守”习字简

类别:木牍

时代:东汉

尺寸:长23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

来源:1997年长沙五一广场九如斋建设工地出土

今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俗语说“字如其人”,在古代,想做一个好官,必须得写一笔好字,王献之练字就用掉了十八缸水,那么他把字练在哪里了呢?请看“东汉太守”习字简——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纸、笔好像也慢慢变得不重要了。我们所说的吃笔杆子的人也逐渐成为传说,写文章、写信、记事、记账等,基本都是在电脑上敲键盘完成的。当键盘敲打着冷冰冰、毫无生气的字体,是不是我们的思绪也经历着碰撞?混凝土气味充斥着我们的口鼻,那指缝间淡淡的墨香已远。让我们的五指再一次苏醒,熟悉那墨海里的浩瀚,指点那激扬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回到中国古代书写练习的历史场景里,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吧!

1997年,社会各界又聚焦在长沙五一广场工地,五一广场沸腾了,在五一广场西北角九如斋六座古井中出土东汉简牍共200余枚,这是1996年发现十余万枚三国孙吴简牍后的又一轰动事件。其中一枚有纪年的习字简,让我们麻木的五指不经意之间有了一次书写创作的冲动。简牍木质,色呈黄褐色,长23,宽3-5,厚0.3-0.8厘米,简文“延平元年二月甲辰朔十日庚申长沙太守君丞卿叩”。这些习字简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一边惊叹这种清新脱俗的书写练习,一边思考这反复练习背后的价值。

1.png“东汉太守”习字简
“延平元年”为汉殇帝刘隆的年号,即公元105年。当时正是隶书书风成熟的时代,简牍上反复练习的蚕头燕尾,精致、脱俗,有较高的艺术修为风范。这些书写练习作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里不敢妄作评判,但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练习精神是值得特别赞赏的。
我们可以从王羲之书写练习的故事窥探当时书写练习的辛劳。相传,王羲之家乡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每年开春时节,他就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王羲之的字也就是这样一天天的长进了,他也就是通过这样勤奋的练习,才有了日后“书圣”的美誉。
虽说这些吏卒书写练习很难与王羲之这种忘我境界相比,但他们也需要经历多少风雨,送走多少黄昏,迎来多少黎明,写完多少墨水,写烂多少笔头,才能达到这样的书写水平。

这里出现长沙太守的习字简,可以说是两汉文官吏治建设的一个生动实物印证。操笔杆为业的士人吏卒,“能书会计”是他们的最起码条件,也是他们政绩考核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代对官吏书写要求非常严格,《汉书·艺文志》有这样的记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这里的“字或不正”的意涵所指是“正确之正”还是“端正之正”虽不确定,但“字或不正”就遭到“举劾”,可见对吏民上书要求严格。吏民上书要求不能出错是肯定的,《史记·万石君传》(卷103):建为郎中令,奏书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字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东观汉记·马援传》:援上书:“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成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据此则汉代正书之严可见。另一方面,字迹也要求端正、工整,马虎不得,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叙述他在书馆求学的经历时说:“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从中可以看出,书写美观是习字教学的重要要求,并不惜以体罚进行督促。在这严格的要求下,吏员们则必须反复练习自己的书写技能,因此就留下了众多的习字简。可见,他们入仕的路也不是蛮好走。根据简牍和文献记载,可知“能书”包括书体规范、抄录准确、不写错字等具体内容,书写讲究工整、正确、快速等。

国家对“书记类”官吏的素质要求有一定标准,这种吏员文书规范和要求在全国普遍通行,守关边塞的吏卒也是如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一书中有这样的习字简文,如:

史史 令史 史史 史史(158·12);

元元康五年六年五五五五五(183·8);

建初初初建言言言为言为言言为言(552·1);

同时,汉简中有很多《急就篇》和《苍颉篇》等字书残文,也保存了不少习字痕迹。

这些都是汉朝对吏员书写考核的生动史实。那么当时习字一般都写什么内容呢?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书用字,这也正印证了当时做吏为官的技能要求,正因为如此,在出土简牍中大批字书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些习字简反映了吏卒生存的一个基本场景:一方面要应对国家对其从政素质的基本考核;另一方面,他们采取一种更为务实的态度,以便更准确、合格地完成自己誊抄公文的职责。这些习字简的存在,可以反映出汉代基层的文化教育,对探究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1982年第2版,2006年重印。

【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2006年重印。

【3】(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东汉)王充撰:《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5】谢桂华等合编:《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