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润细泽 髹饰华彩 ——西汉云纹大漆卮

返回
时间:2018-06-12 浏览次数:3930

云纹大漆卮

直径15.4,通高15.3厘米

一级文物

时代:西汉

现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感君情重惜分离,送我殷勤酒满卮。”“卮”,读音zhī,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在诗词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金卮”、“玉卮”的记载。今天要介绍的是“漆卮”。


长沙之城,在水一方。这里隐藏着被遗忘的历史,已经在湘江上激荡了数千年,曾经过往的风云变幻,都已化作滔滔的江波翻涌不息,曲折回旋。

时光倒转回1993年的那个夏天,在湘江西岸的长沙望城坡某考古工地内,工作人员正在发掘一座规模宏大的西汉长沙国的王室墓葬,埋藏于地下的大批精美文物也随之重见天日。这其中就有一件纹饰图案特别精美、华丽的云纹大漆卮格外引人注目。它质地为木胎,直壁,平底,整体呈圆筒状,腹外一侧有环形把手。通高15.3厘米,口沿直径15.4厘米,其内壁完全髹饰朱漆,外表髹黑漆地,并用油彩与朱漆绘制大幅的卷云纹。该卮体态端庄,造型稳重,装饰精致,为湖南地区出土漆器中所罕见,是汉代实用型漆器当中的精品。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由于该墓葬曾经多次被盗,墓室里的器物出现了严重的扰乱现象,这件器物在出土当时并未发现上置有卮盖。但在后期的清理过程中,在另外的发掘区域内找到了仅有的一件扁平大漆卮盖,其卷云纹饰与之基本一致,整体经过修复后发现二者完全可以上下扣合。由此发现两件器物原本就为一套,这也不禁让参与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欣喜万分。


髹饰工艺是我国古代工匠们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技艺。所谓“髹”,就是以漆饰物。早在战国时期,漆木器的制作就已经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至于秦汉之际,又达到了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漆器以红、黑为主色,其间装饰各种彩绘图案、动物纹饰以及神话故事等。贵族阶层不再热衷于青铜器皿,转而把兴趣投向光亮洁净、五光十色的漆器上来。于是,汉代的器物造型在战国的基础之上更丰富起来,更加从实用性出发,不仅应用于饮食器皿、生活家居,还有丧葬用具和装饰物等。同时,也新开创了多彩、锥画、贴金银、铜扣、镶嵌、堆漆等多种艺术手法,比如说这件漆卮,就运用了施油彩的工艺技法。一般是用桐油汁液来调配各种颜料,描画于已涂刷底灰和漆膜的器物上。所绘制的花纹大多因油脂年久而老化,色泽暗哑并易于脱落,然而它则能够保存下来,至今仍色彩艳丽,实属难得。

漆卮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其采用卷木胎制作而成。制作时首先将一块薄木片卷成圆筒状器身,接口的位置要用木钉进行卯接,并在接口处的中腹部安装一铜质单环形鋬,这样设计既美观又能方便使用者拿取,还可以有效地保持其牢固性和耐久度。再把预先刨制好的圆形木板放在底部,与筒壁互相粘合紧密。卮筒的胎骨外还要加裱麻布,然后表层上漆涂匀,待干后再打磨平整和光滑,使其外观上不露一丝接缝的痕迹。这种工艺技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是不容易做到的,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们的高超技艺。

漆卮作为古代酒具的一种,是饮酒时用于盛酒、量酒的器皿,产生于战国末期,到秦汉时广为流行。后人津津乐道的“鸿门宴”的故事便与卮有关。

2.png

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救主图

楚汉相争时,项羽亚父范增设计“鸿门宴”欲借机杀掉刘邦。在酒酣之时,假派项庄为刘邦表演剑术,危急时刻,其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帐内为之解围。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樊将军的豪勇、威猛之气却赢得了项羽的好感,项羽当即用卮赐酒,樊哙接过后将大杯酒一饮而尽。“斗卮”者,卮之大者也。短短几句话,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段传诵千古的历史传奇。

隋唐之际,酒卮较为少见,但仍没有绝迹。唐人颜师古说:“卮,饮酒圆器也,今尚有之。”以至于大家所熟知的“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著名诗句,这其中的“斗酒”也是指“用斗卮装酒”。然而,“斗卮”的容量到底有多大?人能够一口气喝下一斗卮的酒,这得需要有多么惊人的酒量啊!

或许有人就会怀疑,是否真的有容量为一斗的卮呢?这便涉及到古今度量衡的差异问题。考古学者依据大量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量器对照文献进行研究,计算确定出当时的一升约为现在的200毫升左右,按照十升为一斗的容量进制换算,一斗大致相当于如今的两升。并且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记录随葬品的遗册中,也有一枚竹简上明确记载着“髹画斗卮”,这就是它确实存在的有利证据。但是西汉长沙王后墓出土的这件大漆卮究竟是否就为“斗卮”,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考证。

3.png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卮和杯盘等用具


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汉人当时饮用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蒸馏白酒,而是酒精浓度只有几度到十几度之间的黄酒或是米酒。关于酿酒的历史有种说法:远在进入农业社会前期,当时的粮食储存条件差,谷物受潮后接触空气中含有的菌类,从而形成天然的曲糵(niè)后即发酵成酒,古人受到启发便以此法来酿酒。主要采用小麦、稻米、高粱等原料制作酒曲,并经过发酵加工酿造出度数较低的水酒,其过滤后的清酒称之为“肋酒”。 至于米酒,有学者认为可能就是醴酒。醴,少曲而多米,即今之醪糟,与我们喝的甜酒很相似,也称为米酿。因此,古人能够饮下一斗酒而丝毫不醉,只相当于现在喝完了几瓶啤酒,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汉以来,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饮酒器具置于中间的地面上,或者是放在形制较矮的案台上。同时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喜欢喝经过加热的酒。温酒喝起来会更加绵柔爽口,而且不伤脾胃,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三国曹植的《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酒在加温过后那热气腾腾的生动景象。诗中用到了“浮蚁”一词,实际指的是还没有去掉的酒糟在其中翻腾。在考古发现中有不少温酒炉、铜酒樽等此类文物的出土,还有众所周知的“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经典故事,由此可见,饮用温酒已经成为两汉乃至魏晋时期的一种时尚。而漆卮的木质胎体,相比其原来的青铜器而言,具有轻巧耐用、隔热保温、容易清洗等特点,加之配有盖子套合,就算在寒冷的冬天也可较长时间地保持酒液的温度,实在是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盐铁论·本议》所记载:“陇、蜀之丹漆旄羽…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古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肆使用,死后还会要有许多漆器来陪葬。汉代长沙国的这位王后去世时,她的葬礼办得极尽奢华而隆重,墓中安放了金饰、玉器、木漆器、角质器等成百上千件随葬品,这件精美独特、瑰丽多彩的大漆卮,连同其他主人生前钟爱有加的器物,被一起入棺随葬,埋入地下二千多年后才重现在世人的面前。

汉代漆器的造型比前代更丰富,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是实用和美观结合的工艺品典范。


(撰稿:金平)

参考文献:

1.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

2. 路甬祥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河南大象出版社,2004年8月

3.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叁·随葬器物·一十·竹简》,文物出版社,1973年

4. 陈振裕主编,《中国古代漆器造型纹饰》,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