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博物馆 | 大道至简牍记中国

返回
时间:2024-01-03 浏览次数:898 文章来源:王媛

我和我的博物馆.png

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承办的“我和我的博物馆”——2023年长沙地区博物馆创作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了。我们精选了部分优秀的文学类作品以飨读者。

去长沙简牍博物馆参观,绝对是我们暑期长沙行的一个意外而又惊喜的行程。九月四日,在长沙的最后一日,搜索去天心阁的公交路线时,发现离天心阁不远处有个简牍博物馆,仔细一搜索才发现这竟然是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如此低调,必须拜访。

简牍博物馆不大,但却很专业,虽然只有二层的展馆,但里面的藏品专业而丰富,知识量很大。作为拥有古代四大发明的中国人来说,虽然知道简牍是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用来书写的载体。但具体到制作简牍的材料是什么、简牍分为几种样式以及出土的简牍是如何保存下来的都是云里雾里,不知其详。

简牍博物馆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个是“封检”,一个是展馆入口处的那个西晋青瓷对书俑的放大版。通过讲解和实物展板的介绍,明白了所谓“检”,就是其上有封泥槽,用于封缄和标识各种物品,有些上面虽然没有文字,但其封泥上必有印文,使之具有信用功能。“检”的上端题写标识,下端有用以填泥的方孔槽,共两条棱,隔成三道凹槽,缚绳从槽底绕系。看着看着,忽然就明白了“缄”的偏旁部首为何是“绞丝”旁了,然后也明白了“三缄其口”成语中“三”的由来了。

而那个据说是1958年出土于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的西晋青瓷对书俑的放大版更是贴合简牍的主题。两个小人头戴进贤冠,身着交颈长袍,中间置书案,案上方有笔架、长方形砚、小提箱。一人执笔在木牍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若有所语。手执毛笔及笔架上的两支笔,笔杆顶端皆呈尖状,也可做发簪,便于随时取用。据说此乃秦汉时代的校对工作陶俑,一人拿着竹简和刻刀,一人在诵读对照。校对时发现错误,一人便用刮刀简牍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写,他们本着“不诬古人,不惑来者”的精神尽职尽责,实在是敬业的很。所以古文要求的言简意赅也应该是被当代人行文所遵循的吧。

不大的展馆,我们却在里面整整逗留了近三个小时。这其中应该归功于志愿者专业而生动的讲解,我们到达博物馆的时候外面正下着雨,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礼貌而有序的引导下,参观人员都被很妥帖的按指引路线进出。入馆的时候,偶遇一群参观者,有母子,有情侣,还有两位裹着头巾的貌似伊斯兰的女士,都跟随着一位讲解者在参观。初以为是旅行团请的专业讲解员,跟着听了几句,才发现这一群人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散客。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业务能力绝对一流,讲解时在引经据典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互动,效果很好。让我们在了解简牍文化的同时,也能感觉到她对于简牍历史的热爱和骄傲,所以即使是快到午餐时间,她也毫不敷衍地细致讲完每个展品。而快出门时,又被一阵乐声所吸引,看见一个小男孩在敲打乐器,这个才上初一的志愿者告诉我这乐器叫“铙”,他现场示范了敲击各个铙时发出的声音,还仔细讲解示范了敲击不同部位的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真是个可爱的小小志愿者。

长沙简牍博物馆的面积是不大的,藏品也可能不算是最丰富的,但其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志愿者的参与,以口口相传的故事提升文物的利用水平,让简牍这一记载了中国悠久历史的载体得以被充分了解和传承,实在是一种大道至简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