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故事 | 罗振玉、王国维与《流沙缀简》

返回
时间:2022-02-18 浏览次数:4476

引子: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获得的汉文简牍被盗运英国,中国学者如何研究?

这要从清末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所做的努力说起。

近代,西北地区的简牍等文物被海外探险家们发现后流失海外。但是,泱泱中华,难道就听任珍宝流落海外,难道就没有有识之士来为这些遭难的文物做点什么吗?

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到两位晚清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

罗振玉(1866~1940),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在他的时代,恰逢河南安阳殷墟甲骨、西北的敦煌遗书、简牍、以及中原的碑志等大量文物陆续被发现。为了使中华文物免于流失国外,珍贵档案免遭焚烧或毁坏,罗振玉尽力周旋,不惜代价,为挽救中国珍贵资料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以一己之力广泛收集这些新发现的文物资料,分门别类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收集的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甲骨藏家,“甲骨四堂”之一,甲骨学的奠基者。

1900年,敦煌莫高窟石室所藏古代文书发现后,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外国学者大量盗买外流。1909年,罗振玉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见到伯希和盗买的敦煌写卷、唐人写本等,当即就拍照10余种,将其部分内容编写成书。当时,尽管藏经洞已有大量文书被盗流失,但还是有数千卷文书依然存放在洞中。罗振玉多方奔走,促成清朝政府的学部致电命令甘肃都督查封了石室,将所剩的遗书全部送回京师,最后入藏到京师图书馆。

1908年,清廷内阁准备焚毁大内档案。大内档案一旦付之一炬,很多明清时期的原始史料就会被焚毁。罗振玉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保留这些档案,并装袋存放在学部,使得这数十几万斤的档案和典藉免遭火难。但是部份档案却被历史博物馆以“烂字纸”及该馆“绌于经费”为由卖掉,罗振玉得知后,答应用三倍的价钱买下所有档案,他为此奔走京津筹款,甚至变卖了私藏,还举了私债,在造纸厂换回这批“烂字纸”。

罗振玉.jpeg

罗振玉

王国维(1877~1927)家世清寒,早年屡次参加乡试不中,在戊戌变法的风气的影响下,思想发生变化,决定放弃科举。罗振玉非常赏识王国维,不仅在金钱上资助他留学日本,还在学术和仕途也给予了他很多帮助。

1911年辛亥革命后,作为晚清遗民,王国维随罗振玉避居日本京都。1912年,暂居日本的王国维看到英国人斯坦因从我国新疆、甘肃等地发掘的汉晋简牍照片,也见识了日本大谷探险队桔瑞超发掘的简牍实物,使王国维对中国古代的简牍制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此对古代简牍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了《简牍检署考》一书。

斯坦因请法国汉学家沙畹整理第二次中亚考察盗掘的汉晋简牍,1913年《斯坦因在东土耳其斯坦发现的汉文文书》一书出版。根据沙畹提供的简牍照片,当时旅居日本的罗振玉与王国维合作,对这批汉简进行整理、释读、研究考证,仅用两个月的时间,1914年编成《流沙坠简》一书,在日本京都出版。罗振宇、王国维也堪称近代简牍学术研究的开创者。

《流沙坠简》是近代简牍学的开创之作。因为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中国简牍首先被海外探险家发现,后又流失海外,所以这第一本简牍整理、研究著作也蒙上了一层无奈的色彩,它成书不在国内,出版发行亦不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