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简 | 用吴简对照《三国志》中的名人

返回
时间:2022-02-11 浏览次数:3245

中国的历史记载连续而详实,除了明确和连续的年号,我们还从吴简的记载中,找到了《三国志》中的几个名人。

镇南将军吕岱

在吴简中,能清晰辨认出姓名并与《三国志·吴书》中的记载相对应的有“镇南将军吕岱”。

吕岱

谁是吕岱?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兵入汉中,直接威胁到了刘备在四川刚刚建立的统治秩序。于是刘备和孙权就“是你的荆州还是我的荆州”问题达成了暂时的妥协。荆州西部的南郡、武陵郡和零陵郡归刘备;荆州东部的江夏郡、长沙郡和桂阳郡归孙权。

当时领兵收取长沙的就是吕岱。吕岱平定了长沙郡治下的安成、攸、永新、茶陵四个县的反抗战争,留镇长沙,巩固了孙吴政权在荆州地区的统治。后来迁任庐陵太守(今江西吉安市)才离开长沙。到孙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因平定交州的大功进封番禺侯、拜镇南将军的吕岱又回到了长沙。这次到长沙,他的任务是平叛武陵蛮。

三国时期的中国,汉族政权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在西北、西南、东北以及南方的深山丛林中还生活着很多没有完全接受汉化的少数民族。当时汉族的各方政权把他们都贬称为“蛮夷”。这些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统治时而归附,时而又反抗。因此魏蜀吴三国都经常对这些少数民族进行讨伐和征服。大家耳熟能详的“七擒孟获”就是蜀国诸葛亮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的征服战争。

武陵蛮是生活在荆州武陵郡的少数民族,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武陵蛮叛乱。次年,孙权令潘濬、吕岱、吕范、朱绩等率军五万前往镇压,经过三年的战斗,才获得胜利。

这次与武陵蛮的战争时间正好与出土吴简的时代相重合,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吴简中出现的“吕岱”“吕侯”“镇南将军”应该就是《三国志·吴书》中的“吕岱”。而这批三国吴简中关于军粮运输的内容也与当时对武陵蛮的战争有关。

吕侯

支持我们这一观点的还有与吕岱一起讨伐武陵蛮的“潘濬”,他也出现在了吴简的记载中。

图片 1(1).png


太常潘濬

潘濬是武陵汉寿人(今湖南常德汉寿县),年少时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赏识,一直在荆州地区担任官职,历经了刘表和刘备的统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荆州被孙吴夺取;潘濬受到孙权的礼遇,又成为孙吴的官员。在孙权称帝之后,潘濬被封为刘阳侯,升迁为太常。太常是“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祭祀礼仪的工作,是吴国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了。

当时潘濬受命讨伐武陵地区的武陵蛮,并驻军于武昌。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曾经是东吴政权的都城,在孙权迁都南京后,武昌作为陪都,也是孙吴沿江防线中的重要军事据点。

在三国吴简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潘濬”的名字,但是在潘濬的履历中,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太常”“刘阳侯”“武昌”都被发现了,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潘濬”也锁定在我们的吴简名单上了。

太常

图片 15.png

武昌大常

图片 16.png

大常刘阳侯

刘阳就是现在的浏阳,在当时就是长沙郡下属的县;长沙郡的郡治在“临湘”县,也就是现在长沙市主城区所在的位置。因此孙吴也有“临湘侯”,就是孙吴的大将步骘。

刘阳侯步骘

步骘,临淮淮阴人(今江苏淮安市),根据《三国志·步骘传》的记载,他在黄武年间被封临湘侯,屯驻在沤口(具体位置有争议)。步骘的封地就在临湘,因此在三国吴简时期,临湘县也被称为“临湘侯国”。步骘在孙权称帝后,一直都督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在西陵地区驻守了二十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赤乌九年(公元246年),步骘代替陆逊称为了吴国的丞相,次年去世。

临湘侯

步侯

同批简牍里正好也出现了“步侯”的字样,可见吴简中的“临湘侯”应当就是指步骘。

图片 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