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 | 清华简中的忧患意识

返回
时间:2021-10-15 浏览次数:2835

小简: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字呢?

先生:今天咱们来学习“忧”这个字。小简这个忧字怎么写啊?

小简:左边是个心,右边是个“尤”字。

先生:没错,“心”说明忧愁是内心的状态,而“尤”是“多”的意思,因此“忧”字本义是,说多思多虑的、放心不下的意思。

小简:先生,人为什么要忧愁呢?开开心心的不好吗?
先生:没有忧愁固然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有的时候“忧”是不可忘的,这种“不忘”就叫做忧患意识。

48简牍里的中国精神—清华简中的忧患意识.jpg

忧患意识在我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基本内涵就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坎坷磨难而形成的精神特质和生存智慧。清华简 《殷高宗问于三寿》产生于战国中期,正处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故其忧患意识尤为强烈。简文中假托殷高宗武丁与三个年龄段老人的对话,阐述战国时人对自然、社会与个人修养的诸多理解。它虽然引用殷代的故事,却立足于战国的现实,在说理的同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家国存亡盛衰的忧虑。战国形势,瞬息万变,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常常令人无所适从,所以只有时刻保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的政党,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当代责任感,才能不断化解困难艰险,引领中国前进的方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党所处的形势、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存忧患意识,满足于固步自封的骄矜之中,就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不可能做出长远的、理性决策。因此,共产党人始终把忧患意识作为一种自觉,勇于“归零”、善于开始、敢于担当,以此作为推动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