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 | 《孙子兵法》中慎战思想

返回
时间:2021-08-24 浏览次数:3059

小博:先生,今天咱们学习什么字呢?

先生:今天我们来学“武”这个字。

小博:就是武功的“武”吗?(武功音效)

先生:没错!就是这个“武”。在甲骨文当中啊,这个“武”字上部分是“戈”,表示的是兵器,下半部分是脚趾,合起来就是说拿着武器前进,这也是“武”字的本意,即出战、征战。

小博 rr:那先生,人们不是说“止戈为武”吗?为什么还要尚武呢?

先生: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叫武,只有能促进社会走向安定统一的征战才可以被称为“武”,所以在古人心中,“武”是为了社会安定,是神圣的。

44.jpg

1972年4月间,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在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一号和二号汉墓里,发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和竹简残片。银雀山汉墓中失传1700多年的兵书《孙膑兵法》竹简与传世兵书《孙子兵法》竹简同见天日,澄清了历史上孙武、孙膑“确有其人,各有其书”的历史事实,解决了困扰史学界上千年的历史悬案。《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6000余字,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历代军事家对此书推崇备至。《孙子兵法》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揭示和创造了不朽的作战通则,更在于高举义战、慎战的旗帜,反对穷兵黩武。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其根本精神都是和合文化,从来都倡导亲仁善邻、积极防御。近代以来,毛泽东是第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孙子兵法》的人,毛泽东来自战争实践的很多战略战术思想,都有与《孙子兵法》不谋而合,或一脉相通之处。从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牵着敌人鼻子走”战略方针的提出,以及“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都是一种富有实效的生气勃勃的思想创造。可以说,毛泽东通过对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文化的辩证研究,并以此指导革命,使他站在了时代的思想高端,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打下了一派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