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 |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里的诚信精神

返回
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2939

小简:先生,上节课你讲了诚字,可还没有讲信字呢!

说书先生: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讲讲这个信字,信字的本意是指言语真实不说谎,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啊,它出现的频率可是非常高呢!

小博:这是为什么呢?

说书先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背信弃义、欺诈虚伪的事情非常的多。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信字的频繁出现,恰恰显示了当时人们内心对于信的渴望和要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篇来认识一下古代人对于“信”的理解。

忠信之道.jpg

这篇从郭店楚墓当中出土的《忠信之道》由九枚竹简组成,简文当中列举了忠信的各种表现,最后还总结道:“信,义之期也”。无独有偶,孔子对于“信”也极为重视,在论语当中信字出现了38次。古人认为,有了言语的真实,才有诚实守信的品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因此,信也可以引申为诚信、信任,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所必不可少的。

诚信不仅是国人的立身之本,还是执政者的治国之宝,1936年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签下了一张借条,当时部队即将奔赴抗日前线,向进步人士穆平辉借下了13000多斤粮食。兵荒马乱中很多人都遗忘了这张借条。借条重现天日后,相关部门立刻下达文件,归还抗战时期借粮。虽然已时隔50多年,但穆平辉的家人仍然一分不少地收到了借粮款。这件事情被广为传颂,老百姓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诚实守信的举动赞叹不已。中国共产党人将传统道德中的诚信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