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 | “兵曹”签牌与工匠精神

返回
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3079

先生: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匠”这个字,你们看这个“匠”字的形状像什么呢?

小简:先生,我知道,它有点像是一个箱子。

小博:先生,我也知道,它里面的那个“斤”字有点像是一个斧子。

先生:是的,“匠”字的外框就是口朝右可以装工具的箱子,而里面的“斤”字就是木工所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时期只有木工才叫做“匠”,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工匠也就成了对所有手工艺者的称呼。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兵曹”签牌来了解一下古代工匠。

01师佐籍签牌.jpg

在长沙走马楼吴简中有一枚造型奇特的签牌,上端大书“兵曹”,下部分两行写有:“徙作部工师及/妻子本事”。“兵曹”是指管理军队的机构,这意味着三国孙吴时期,工匠们实施独立的户籍管理,以家庭为单位登记备案,因工匠对于社会的特殊地位,政府对于工匠的管理非常重视。在中国,“工匠”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即社会分工中开始独立存在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群体后才出现的,此时工匠主要代指从事木匠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东汉时期工匠一词的含义已经基本覆盖全体的手工业者。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对中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的技艺,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的真实写照和由衷赞美。

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正是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之中,始终追求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例如:精益求精,一如初心,三十七年打磨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中国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心细如发,探手轻柔,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的航天科技集团铣工——李峰;突破极限,破解难题,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高凤林;风刀沙剑,面壁一生,八十余岁高龄仍坚守在文物修复第一线的敦煌壁画修复师——李云鹤等等。无数动人的故事告诉人们,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提升我国制造品质与水平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