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里的中国精神 | 韦编三绝与勤奋精神

返回
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2806

小简:先生每天读书也太累了,这书上的字看的我头都晕了。

先生:你们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古时候的人读书的时候才叫难呢!

小博:先生,那古代人是读什么样的书啊?难道不是纸质书吗?

先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才逐渐替代了竹简木牍,今天咱们就通过“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看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人们是怎么看书学习的!

韦编三绝.jpg

简牍精神探寻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在竹简上写字,一支简上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籍写成后,一般用两道或三道编绳进行编联,编联之后称为简册。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孔子晚年勤读《易经》,花费了很多精力,致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脱断,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也是成语“韦编三绝”的由来。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古代中国人凭借着勤奋,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而现代中国人,依靠勤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1920年春天,一个年轻人在柴房里埋头翻译,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母亲见他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特地包了几个粽子还随带送上一碟红糖让他蘸着吃,一会儿母亲进来收拾碗碟,只见他吃了满嘴的墨汁,他自己却浑然不知。这个人就是陈望道,他翻译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随后这本书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当中。新时代、新起点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要靠着我们踏踏实实地勤奋劳动来一步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