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为什么古代工匠要“物勒工名”?

返回
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2795

妈妈:哎呀,慢点,脸上都是泥点!(含笑嫌弃)

女孩:马上!这个由我私人订制的陶器就要大功告成啦!

妈妈:要不要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

女孩:好啊好啊,妈妈,我听说古代的工匠师傅都会这样留名字呢!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有一枚签牌,上端大书“兵曹”,下部分两行写有:“徙作部工师及/妻子本事”。“兵曹”是指管理军队的机构,作部是从事手工业的部门。

孙吴作部中的专门技术工匠被称为“工师”。工师作为制造业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是非常古老的。东汉后期的工师,已经不再是专指工匠首领了,而可能是指工匠全体。在走马楼吴简中,作部工师分为“师”和“佐”两种。比如:右领物故师佐兄弟妻子十八人(12-5909)。这些“师佐”,其实就是签牌中所表明的“作部工师”。

工师是总称,师与佐则是作部工匠们具体的称谓,这种称谓,类似现代的所谓职称,既与其资历、身份相关,也与其技艺水平相吻合。工之技术高者,自称为师。

“佐”与“师”的关系大概类似于近代学徒之与师傅的关系,在生产流程中,不能居于独立、主导地位,既无必要,也无资格在生产品上勒名。

战国与秦出土器物铭文中,便标有制作者的文字,这种“物勒工名”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在三国孙吴时期,官府对师佐实行独立的户籍管理,这与一般的民籍的管理有严格的区分。

走马楼吴简中的师佐以家庭为单位,在官府登记备案,转徙之时举家相随,签牌上书“兵曹”,表明了作部工匠的转徙由兵曹监督执行,更深刻的揭示这一时期作部的军事化管理以及工匠身份的变化。这为我们研究六朝官府手工工匠的身份变化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938声音体验官 :黄露杨小朋友和妈妈梁智参与录制,感谢长沙简牍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 雷长巍 倾情参与。简牍的100种声音,我们一起 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