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您见过古代的贺年卡吗?

返回
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1213

妈妈:宝贝,马上就要过年啦!今天晚上我们和爸爸一起制作新年贺卡吧!

孩子:好,我要选最好看的贺卡纸做贺卡送给小姨!(兴奋)

妈妈:好,小姨会感受到我们崽崽的心意的!

孩子:咦?妈妈,那古人过新年的时候也会做贺年卡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新年来临,向亲友寄赠贺卡拜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只是古代不叫贺年卡,而是叫做“刺”。贺卡不是近年才出现的物品,它始于先秦时期,因为纸尚未发明,就用竹木削成条,写上贺词,称为"刺"。

在“刺”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连同祝词便成了拜年帖,由人或步行或骑马投送。当官的派公差,商贾地主差仆人,文人学士遣书童,平民百姓中的户主也有将此事交与小辈的。送"刺"的出发分送,到对方门外喊一声,主人出来接固然好,下人接也可以,交了就走去下一家,所以称作"望门投刺"。

不少当官的因为来投刺的实在太多,多受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广受各方投刺,图个吉利称之为“接福”。也有在门口挂个红纸袋接受投剌的,名曰“门簿”

近代以来,随着邮政业在我国的兴起发展,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古代的投刺拜年,开始被邮寄贺年卡所代替,如今又可手机发送、网络传达,省时省力又迅捷。“刺”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年节贺仪,也就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了。


除了长沙走马楼的名刺,全国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许多名刺。从全国各地出土的名刺可以看出,名刺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是被广泛使用的。随着纸张的发明、发展,名刺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贺年卡,这种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的物品,既方便又实用,直到今天仍然盛行不衰。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938声音体验官:谷昕卓小朋友和妈妈朱若婷参与录制,感谢长沙简牍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管震 倾情参与。如果您也想和孩子一起参与简牍情景剧录制,欢迎大家通过微信公众号“长沙简牍博物馆 ”报名,我们一起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