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沉重”的古代书籍

返回
时间:2021-03-10 浏览次数:1301

孩子:妈妈,妈妈,书包太沉了!这里面装的课本太多了!

妈妈:这可不算多哦,古人们用竹简上课学习,一捆捆竹简,可比你的小书包沉多了!


纸质书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主要的书籍形式是简牍。简牍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久远的古代,相比在青铜器、龟甲、或是石头上刻字来说,在竹子与木片上刻字显得十分方便,所以简牍在战国到魏晋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简牍与纸质书相比,还是十分笨重的。

汉武帝即位之初,征召天下贤士报效朝廷,东方朔曾经写信给汉武帝,推荐自己,当时用了3000多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将这些竹简送到宫殿当中,历史学者曾经考证过,东方朔上书时用的一片竹简能写大概30个字左右,3000片竹简也就是10万字左右,重量大约能在12公斤多,而10万字印成我们现在32开,普通小字体的书也就100多页,不到1斤重,哪怕是小学生也可以轻松将其拿起,足见当时竹简的重量。

现今,人们通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读书多、学问深。按照刚才的换算,每公斤的竹简上大概能有8000字左右。而古代马车的载重通常能达到200公斤左右,五车竹简下来的话就是1000公斤,这么算下来“学富五车”大概有800万字。


“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原本是出自《庄子》一书,书中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字面意思被很多人理解为这个人读过五车书,但其实不是,“学富五车”表达的意思是这个人写过五车的书。简牍时代人们都是用精简的文言文写书,语言精炼,包含信息非常多。由此可以想象,简牍时代如果某人“学富五车”,那真的是学识渊博,名不虚传。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938声音体验官:李梓萌和妈妈李萍萍 参与录制,感谢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 倾情参与。如果您也想和孩子一起参与简牍情景剧录制,欢迎大家通过微信公众号“长沙简牍博物馆 ”报名,我们一起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