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三国时期的户口本是什么样子的?

返回
时间:2021-03-09 浏览次数:1358

同学:昨天,我爸爸带我去派出所给妹妹上户口啦!我还知道了以前的古人们

就有户口本了哦!

同学二:哦~原来户口本怎么早就出现了呀

同学:对呀,我现在一看到家里的户口本,就会想起它的老祖宗—户籍简来呢!


1996年出土的走马楼三国吴简,内容包括了赋税、户口簿籍、文书档案等。其中户口簿籍占总数的1/3,这些当时社会的原始资料,比起传世文献,无疑更接近当时的社会原貌。从中我们可以近距离了解到古时候的家庭结构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那么,古时候的家庭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呢?1996年出土的走马楼三国吴简为我们解开了谜底。

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内,土简册揭剥图复原的家庭简向我们讲述了吉阳里(地名)一位孙姓男子的家庭情况,简中详细的记载了该家庭的基本情况。从长沙出土的吴简可知,三国时期一个家庭人口数量在1-10人不等,4-6人的中等规模家庭居多,但7人以上的家庭不少见。根据已有的资料推测,东吴政权对检核户籍有着严格的规定,每隔一定时间需要进行一次户籍检核。

户籍简是吴简中的重要部分,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三国时期孙吴的户籍制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家庭一直是最基本的血缘婚姻、财产登记以及纳税、服役的单位,封建统治者通过对它的管理,便可充分掌握人口、土地,从而征发赋税、徭役,以维持其统治。三国吴简的户籍简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孙吴时期长沙镇的人口结构、土地和财富的分配提供了真实而又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声音体验官:陈锦湉、何采萱小朋友参与录制,感谢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倾情参与。简牍的100种声音,我们一起 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