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穿越时空,看“包公”断案

返回
时间:2021-03-09 浏览次数:1284

女孩:老师,这些简牍上写了好多字,上面写的是什么啊?最上面还有一个好大的字“若”。

老师:这块木牍啊 是三国时期的司法文书木牍,记录的是一个案件的过程。

男孩:“若”是什么意思?记录的是什么案件呢?


这是一件临湘(今长沙)一位叫做潘琬的官吏对仓吏许迪犯罪行为核实的上报文书。文书中记载,仓吏许迪盗用了官府的112斛6斗8升盐米,被当时值班的官吏廖某发觉。在给都尉的供辞中,许迪否认自己曾盗用盐米。后来,嘉禾四年十一月七日,长沙郡督邮再次下书,要求相关人士彻查许迪案。这次核查的结果表明,许迪确实盗用了官府盐米,并非冤枉。

中国自古对自首有宽大处理,但对拒不认罪,前后供词不一,相应加重处罚。许迪案事发,他不得不承认罪行,但思前想后,又担心罪行太重,断然翻供。再次审讯后,才最终认罪。

我们在木牍左上角有一个较粗的草书“若”字,就是潘琬的上级官员长沙太守的批复,古人讲究一诺千金,言简意赅。“若”就是“诺”字,意思就是“好”,表示知道了或者批准通过。

若不是走马楼吴简的发现,许迪这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这块 《录事掾潘琬》文书木牍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点。比如说啊,徐迪所贪污的粮食其实是军饷。当时孙吴政权正在进行战争的当口,许迪的供词称他是“淕口”仓吏。“淕口”是当时赤壁大战时的沿江军事重镇。许迪,身为陆口仓吏,贪赃了属于军队所有一百多斛盐米。一旦东窗事发,等待他的无疑将是严厉的军法从事。

另外啊,这件木牍文字书写工整,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留下的书法精品。三国正是楷书形成的时期,这件文书恰恰体现了当时文字演变的轨迹。


今天和大家穿越回了三国孙吴时期,认识了这块珍贵的《录事掾潘琬》文书木牍。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938声音体验官欧阳伊凌、王林晟参与录制,简牍博物馆 简牍研究员杨芬倾情参与。 如果你也想和孩子一起参与《简牍的100种声音》节目录制,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号“长沙简牍博物馆”上报名参加。我们一起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