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你知道“合同”的由来吗?

返回
时间:2021-02-18 浏览次数:1382


妈妈:好嘞,明天我就把合同递交给您!(打电话)

男孩:妈妈,您刚刚说的合同是什么东西啊?

妈妈:合同啊,就是大人们就某件事达成的一种协议。

男孩:哦!(恍然大明白)那古代人是不是也有这种合同啊?我们历史老师说,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合同。”

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内,静静地躺着一些长长的木片,这些大木简,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木质合同。吴简大木简是一种形制较为特殊的木简,它们比一般的竹简长许多。

这批木简记录的是嘉禾年间长沙郡临湘地方,乡丘佃(diàn)户缴纳米钱布的券书,因此它的学名又叫“嘉禾吏民田家莂(bié)”。莂,是指古人把写在竹简上的契约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用作凭证。

您可能会好奇,这种合同是怎么制作并使用的呢?首先,用一块空白的木板将要记录的内容写在木板上,一式两份或三份,再在顶端横书一个“同”字,然后剖开,由官府和纳税的农民分别保存。官府要核对时,农民就可以拿出自己的那份,看顶端的“同”字能否吻合。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合同”了。


片花——简牍有故事,馆长有话说

之所以叫“大木简”, 是因为它的形制非常特殊,它长49.8—56厘米,宽2.6—5.5厘米。且由于是木质,保存情况也比较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嘉禾吏民田家莂,也就是2141枚的大木简,全部出自1996年走马楼抢救回的那批简牍。有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经济券书。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临湘县农民的垦田状况、租税情况。这批简牍为研究孙吴经济,特别是赋税制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如今,经过抢救性修复的2141枚吴简大木简正躺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内,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感谢声音体验官:童梦星主播汪宇湘小朋友和爸爸,简牍博物馆 李鄂权馆长倾情参与。主持人澄丽,编辑 管震,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