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古代的“小编”是怎样校对书籍的?

返回
时间:2021-02-18 浏览次数:1394


孩子:爸爸,你看 我们在纸上写错了字,可以像这样用橡皮或者修正带把它改过来。那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的时候,写错了的话要怎么改正呢?

爸爸:我猜不是用橡皮吧,橡皮在那个时候应该没有被发明出来。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修改错字的办法的。


晋代以前文献都是抄在简牍、布帛之上,抄写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古人非常重视抄写后的校对工作。诞生于1700多年前的相对而坐青瓷俑就十分形象地向我们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可能大家对他们的工作——“对书”,感觉很陌生,其实他们的工作性质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编辑。

俑的神态栩栩如生,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二人若有所语。根据俑的衣冠特征、人物神态,以及案上的文具,二俑当是文献中记载的校书吏,因此称之为校雠(chóu) 俑更为贴切。

当时校书有一人校,也有二人对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这件对书俑正是若冤家相对的雠。校对时一旦发现错误,便用刮刀将简牍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写,所以案上笔、砚就是为重新填写备置的。


专家述评

俑是随葬冥器,由人殉葬的习俗演变而来。俑由各种质材制成,多见陶俑、木俑。这件对书俑是较早的瓷质俑,又出土于西晋纪年墓中,尤为难得的是,这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简牍书写的情景。也反映了西晋时期,简牍仍是文字的主要载体之一。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938声音体验官:曹瑾瑜参与录制,简牍博物馆 副馆长 毛志平 倾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