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韦编三绝”的故事

返回
时间:2021-02-18 浏览次数:1438

员工1:哎呦这么多纸质文章整理起来实在是太麻烦啦!唔还是电脑省事。

员工2:哎呀跟古人比起来我们好多啦!你说古代人们都在木板竹板上写字,一块竹板写不了几个字,那么多竹板,他们要怎么阅读整理呢?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简牍制作或经书写后,一般编联成册,称为简册,编绳有二道或三道之分。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孔子晚年勤读《易经》,花费了很多精力,致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脱断,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这也是成语“韦编三绝”的由来。


专家述评

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才逐渐被纸张取代。简牍对后世书籍制度影响深远,直到现代图书,仍有篇、册、卷之称。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938声音体验官:凯丽、蔡淑人参与录制,感谢长沙简牍博物馆副馆长 杨亚峰倾情参与,简牍的100种声音,人人都可以为传承简牍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