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为什么她深埋地下1700多年还能重见天日?

返回
时间:2021-02-18 浏览次数:3040

男孩:妈妈,你上次不是跟我说,古人们都在竹简上写字吗?那为什么简牍被埋在地里一千多年之后,咱们还能看到上面的字迹呢?

妈妈:我想的话 ,应该是这些简牍被埋的很深吧!

爸爸:诶 也许是古人们墨水的质量很好吧!

男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996年,在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考古队员们配合基建工程,清理发掘了一批古井,其中J22号古井出土一批竹木简牍,称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

走马楼位于长沙市中心五—广场东侧,据考证,此处原是明朝长沙吉王府所在,东、西牌楼分列于左右,走马楼是府内的地名。汉代此处是长沙郡的中心。自1987年以来曾在附近的五一地下商场、中山商业大厦等建筑工地发掘出楚汉时期大量的建筑构件、古井和作坊遗址,事实证明走马楼及其附近地区是楚汉故城建城之所。

时隔1700多年,简牍为什么还保存完好?可能有这些原因:

由于长沙的地下水位高,简牍深埋在地底下8米的位置,很好的隔绝了空气,加上长沙地址环境相对稳定,简牍在这么久的时间里保存相对较好,以至于经过修复之后,简牍上的墨迹还清晰可见。今见简牍墨迹,绝大多数为烟墨所写,松烟墨的制作工艺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因其制作方式使墨汁当中碳分子含量较高,碳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简牍上墨迹能保存至今。


我想应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一是与简牍出土的地点有关,井窖地下水位高,密封条件好,置于井窖的简牍很快进入饱水状态,阻止了简牍结构分子—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迅速降解,有利于长久保存下来。二是与简牍的内容有关,长沙出土的这些简牍多半是公文书,史书记载,每隔2-3年的春季,政府都要对人口和土地进行重新登记造册,必须做到“到期失效,慎重处置”,那么,掩埋于废弃的井窖之中是最好的处置办法了。三是历经三千余年的长沙,城址的范围变动很小,加上城市居民生活用古井窖特别多,简牍保存下来的机率就大。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由声音体验官:丁泽波 小朋友参与录制,感谢长沙简牍博物馆李鄂权馆长倾情参与。简牍的100种声音,我们一起 传承简牍文化,下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