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的100种声音 | 五一广场平和堂地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返回
时间:2021-02-18 浏览次数:3004

女孩:爸爸、爸爸,今天上课老师跟我们讲了造纸术,可是我很想知道:还没有发明纸张的时候,古人们是怎么写字呢?

爸爸: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会在木片或竹片上写字,竹片可以制作成竹简,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

女孩:我明白啦!!在哪里才能看到简牍呢?

爸爸:在咱们古城长沙 简牍博物馆内,就可以看到许多简牍,这批简牍大约有10余万枚。

女孩:这么多呀!它们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爸爸:那可要从五一广场平和堂大厦说起了。


1996年的10月上旬,市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走马楼街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一名考古技工用小木棍轻轻检视一堆散落在施工现场的黑色淤泥,突然,一块长约20厘米的木板显露在他面前,木板上的墨迹隐约可见 。

经过简单清洗,几行墨书文字显现出来。随后,在建设工地的东南侧,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水坑,水坑的上层已被挖掘机掀开了半边 ,坑内积满了水,水面上露出黑黑的淤泥,泥土截面隐约可以看见层层相叠的木板。仔细查看后,原来这个水坑是一处古代的井窖,这些带文字的木板则是古代简牍,简牍上面书有纪年“嘉禾三年“。“嘉禾”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年号。

考古工作人员一方面守住现场,另一方面直奔长沙城东郊5公里外的湘湖渔场卸渣场,寻找倾倒于此的井中淤泥,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已遭破坏的简牍 。经过 10 多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抢救回来近 3万枚珍贵的简牍。

片花——简牍有故事,馆长有话说

当时啊,在建筑工地现场,我们考古人员展开了 30 天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从那口编号为 J22 的古井里,总共发现了 10 万多枚三国孙吴纪年简牍。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 1996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与 ”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本期《简牍的100种声音》感谢声音体验官:宁乡玉潭街道中心小学彭奕萱,爸爸彭凯东,简牍博物馆 李鄂权馆长倾情参与,“简牍有声,全民参与”节目录制通道现已开启,关注微信公众号“长沙简牍博物馆”,扫码报名,即可和孩子一起参与《简牍的100种声音》节目录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