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纤纤云 常思汉家魂 ——西汉渔阳墓漆具杯盒与耳杯

返回
时间:2018-07-19 浏览次数:3721

漆具杯盒

长22.9,宽18.5,高13.3厘米

时代:西汉

一级文物

现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在长沙渔阳王后墓中,出土了2000余件精美的漆器,其中的“具杯盒与耳杯”以其曼妙的纹饰,精巧的构造,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种造型别致的耳杯,也就是《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觞”了。

在人类历史上,发现并使用天然漆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又一独特贡献。漆树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落叶乔木树种,漆汁呈白色粘液,这种粘液就是生漆。生漆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结成黑色硬膜,坚实光滑,轻便,耐用,耐腐蚀。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能制造漆器。殷商时期,人们已在漆液中掺和各种颜料,并在漆器上粘贴锡箔与镶嵌绿松石与蚌壳。历经漫长的发展,漆器的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掌握、所熟识。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漆器的生产迎来了它第一个繁荣兴盛局面。

就全国而言,湖南是这一时期出土漆器最多也是最好的省份之一。除闻名遐迩的马王堆汉墓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以外,当推身份等级更高的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中所出的一批精致的漆器。渔阳墓出土的漆器达2000余件。它们包括酒具:耳杯、杯具盒、卮等;贮存盛放食物容器:盘、盂、壶、盒等;用于盥洗的用具:匜、盆;还有用于挹取食物或液汁的匕、勺,摆放食品的几案,盛放梳妆用品的奁、黛砚,娱憩宴乐的博具、瑟、筝、竽、筑、凭几等。漆器制作除保留先秦以来传统的胎骨外体镟制、内腔剜凿、薄片卷制等技法之外,又创造和完善了夹纻制胎法,对后世宋、元、明、清漆器制作影响深远。夹纻胎在制作时先制作出器物的外模,然后在模型上用漆、漆灰与布帛相间覆罩,反复达数层,十数层之多,待漆干燥后取掉内模,即制成夹纻胎漆器。这一特殊的工艺使漆器胎体具有体轻质韧的特性,大大超越了单纯木胎的性能,开启了我国宋、元、明、清漆器盛世的先河。

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汉代漆器的婥约风姿。

1.png

具杯盒,长22.9,宽18.5,高13.3厘米。椭圆形,子母口,口缘两端凸起为为圆形把柄,圈足底。外髹黑漆,内饰红漆,全身上下用朱色描绘飞卷舒畅、飘渺灵动的云气纹,盒身腰际装饰一周款款飘动的水波带,仿佛将天上的彩云与地上的波澜融汇于一体,暗喻着汉人倡导的天地合一,万物润育,和谐一统的宇宙观。揭开盒盖,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精美的一幕:盒内巧妙地盛放十枚耳杯,五枚为一组,相对叠放,扣合紧密,中无间隙。其巧妙之处在于将第六枚耳杯的双耳做成三角形,使之与相另一组的耳杯之耳不相抵牾。其设计之妙,构思之精,令人拍案叫绝。

2.png

十枚耳杯皆为夹纻胎,体质轻盈,拈之如薄翼,长16.5,宽11.9,高4.4厘米。通体髹黑漆,双耳朱色描绘云气纹,杯壁用婉转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数只凤鸟。凤鸟亭亭玉立,搔首弄姿,顾盼流眄。凤冠与凤尾细若游丝,长曳飘逸,蔓卷缠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汉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崇拜的神鸟凤凰的世界,达到了人神共鸣的境界。渔阳墓出土的具杯盒以及内盛的十枚耳杯扣合巧妙,工艺精湛,纹饰华丽,轻盈飘洒,体现了汉代制漆工艺的高超水平。

耳杯如此华美,其制作殊为不易。汉代有一部书叫《盐铁论》,曾记述耳杯的价值。“一杯棬就百人之功”,“一文杯得铜杯十”。即指一件纹饰绘制精美的漆杯,其价格可与十件铜杯价格等同。故可知当时制作漆器的繁复程度与漆器的价格的昂贵。

为什么称此物为耳杯,它的功用是什么?所谓耳杯则是由杯耳得名。其实汉代人称耳杯就叫杯,“耳杯”之名是后世之人所称。杯字的繁体写作桮、棓、盃,源于手掬之状,双手合掬形成椭圆形,左右拇指则相当于杯耳。《礼记·礼运》言“抔饮”,郑玄注:“抔饮,手掬之也。”耳杯的出现当是模仿抔饮的形态而作,以至后来杯取代抔。

汉人又称杯为羽觞,这是承袭先秦的称呼,古人称“觞”为盛水的杯子,称作羽觞是形容耳杯之耳翘张犹如鸟之振翅欲飞之状,更富于浪漫的想象。

耳杯的使用方法既可单手把持,亦可双手捧掬,由两端入口。战国秦汉时人们常用作饮酒之器,盛羹之器。《楚辞·招魂》:“瑶浆蜜勺,实羽觞些”。译成现代汉语:醇厚的美酒,盛满酒杯啊!马王堆汉墓出土漆耳杯上即书有“君幸酒”、“君幸食”的文字为证。

3.png

马王堆汉墓中的“君幸酒” 漆耳杯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之时,项羽与刘邦在河南的荥阳两军对峙,刘邦手下将领彭越断绝了楚军的粮道,项羽害怕,以欲烹刘邦父亲相要挟,逼迫刘邦退兵。刘邦不为所动,竟调侃道:“吾翁即若翁,故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译成现代汉语:我的父亲即是你的父亲,如果要烹煮你的父亲,那么分我一杯肉汤则是我的荣幸。以上例证都说明耳杯在当时的用途是广泛的。

耳杯供人们饮酒作乐,使得这枚小小耳杯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游戏之法,相沿成俗,衍生出无数个令人倾慕神往的故事。其中便有一出流传甚广,令古今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故事——“曲水流觞”。我国古代有个传统的节日叫上巳节。古人认为春日万物生长,易染疾病,所以上巳节这一天(阴历三月三日),要到水边洗浴净身、去除污垢,祈福以祛除疾病,这一风俗又叫“修禊”。到东晋之时,在文人雅士中演变成在弯曲的溪渠水边聚会,洗脸洗手,一起喝酒聊天。人们将盛满酒水的耳杯放入潺潺流水之中,轻盈的耳杯如一叶小舟,漂浮其上,任其漂流,耳杯漂到谁处,谁即当场赋诗,吟赋不出者罚酒一杯,被罚者当即拿起盛满酒水的耳杯一饮而尽。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上巳节这一天,在绍兴会稽山山阴县一个叫作兰亭的地方,“书圣”王羲之邀谢安、孙绰、魏谤等诸多好友在这里举行修禊活动。众人在清流激湍之旁,将耳杯盛满酒水,漂浮清流之上,流觞做咏,畅叙幽情,感慨兴怀。午宴之后,众人提议将现场吟作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流传后世,并请本次活动邀集人王羲之作序。王羲之趁着酒兴,栩笔和墨,当场作序,写下了旷世名作《兰亭集序》,以书法和文字的双重美誉流传千古。

4.png

“曲水流觞”图

5.png

《兰亭集序》神龙本

往事越千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虽然耳杯的主人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然而小小的物件,却不因岁月风霜的消磨而悄然无息,依旧折射着令人怦然心动的光彩。“曲水流觞”的故事早已演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经典。当我们在欣赏它,寻绎它的点点滴滴的往事时,心中仿佛也升腾起与古人同样的感慨。

《兰亭集序》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古人常感叹人生短促,造化无常。认为生死之悲,古今同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诚如言,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是否亦可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

撰写:宋少华


参考文献:

1.《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2.《湖南长沙西汉渔阳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4期。

3.《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

4.《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

5. 胡伟庆,《中国古代漆器巡礼》,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6.《古文观止》卷七,中华书局,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