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绝响乐 惊天泣鬼神 ——西汉五弦筑

返回
时间:2018-07-19 浏览次数:4243

1.木质,通长93.5,面宽5.1,体宽8.4,通高13厘米

2.木质,通长117.4,面宽5.2,体宽7.2,通高16厘米

时代:西汉

一级文物

现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陈列大厅中的一座展柜里,摆放着一件古代的弦乐器——五弦筑。它寂然无声,静静地横卧在那里,默默地承受着人们的目光,期待讲述它的来历以及因它而曾经发生过的凄丽、悲壮、感天动地的故事。

1.png

“筑”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成熟于先秦时代。有关“筑”的记载,先秦文献早有记载。《战国策·齐策》中有一段话,描绘当时齐国都城的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国的民众十分喜爱的乐器中除当今人们所熟知的竽、瑟、琴外,还有一件独特名称的乐器——筑。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从著名学者许慎的解释中,我们知道筑是一种五弦的乐器。

筑不仅给人们带来欢愉、快乐,更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可用来激发人们的斗志,抒发悲怆的情怀。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秦王虎视眈眈,欲并六国。燕国恐为强秦所灭,太子丹招募天下勇士,图谋破秦之策。太子丹的老师鞠武通过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引荐了荆轲,太子丹拜荆轲为上卿。荆轲临危受命,借秦降将樊于期之头,携天下之利刃,与燕国另一勇士秦舞阳一同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太子丹与众人送二人至易水旁,临别之时,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必死的决心。筑声慷慨,壮怀激烈,闻者无不怒目圆睁,发指冲冠。荆轲赴秦后未能完成使命,虽死犹荣。其好友高渐离是一位击筑高手,秦灭六国之后,隐姓埋名为人做长工,干苦力。久而久之,高渐离不耐寂寞,又重操旧业,击筑而歌,闻者无不流涕而去。从此,高渐离被人敬为上宾,且互为引荐。后有人向秦始皇报告,发现一位击筑高手,秦始皇亦喜听筑乐,遂下诏进见。朝廷上有人认出击筑者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欲治其罪。但秦皇因爱其击筑水平高超,赦免其死罪,但熏瞎高的双目,让他继续为其击筑。高渐离精妙的演奏,不时受到秦始皇的赞赏,天长日久,秦始皇渐渐放松了警惕。高渐离认为复仇的机会到来了。在一次演奏中,事前先将铅块置于筑底的音箱之中,以增加筑体的重量。借靠近秦始皇之机,突然举筑扑打,可惜没有击中。虽然高渐离最终被诛杀,没有为朋友复仇成功,但为其忍辱负重,舍身取义的侠肝义胆却是感天动地,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司马迁把这两人的故事写进《史记·刺客列传》之中,流传至今。

2.png

山东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图

到了汉代,击筑之风广在社会的上层与民间流行。刘邦起于布衣,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一次率领军队追剿英布叛军,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时,在沛宫摆设酒宴,把过去的旧友、父老、子弟全都召请来相欢饮酒,讲述过去在家乡的往事作为笑谈。喝到酒酣耳热之时,刘邦执节击筑,自编自唱。《汉书·高帝纪》载:“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继而翩翩起舞,踌躇满志之余,忽又慷慨伤怀,泪流如雨。这时刘邦追想当年披坚执锐,举义兵,诛暴秦,攻城略地,屡败屡战,首定关中,封汉王,四年楚汉相争,终定天下。建国之初,分封功臣,诸侯叛乱,纷扰不息,社稷安危,萦绕心怀。面对着家乡父老,刘邦流露出远行游子的思乡之情。刘邦在众人的和乐之下,边舞边泣,哭着对着家乡父老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并许诺今后就以沛县为我的汤沐邑,免除人民的赋役,世世代代都不负担赋役。可见“筑”这种乐器可以营造产生一种慷慨与悲戚的意境与效果。

文献记载,刘邦的宠妾戚夫人也喜爱此物。晋葛洪《西京杂记》:“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北齐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当时名门望族“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铙吹响发,笳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 唐代太宗文皇帝李隆基“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乐用钟、磬、琴、瑟、筑、芋、笙、箫、笛、角……谓之雅乐。”从唐代雅乐所用的乐器记述中可知筑在唐代仍作为“华夏正乐”被用于宫廷雅乐之中。

然而,到了宋代,秦汉时期广为流行的这一乐器渐渐失传。对于这一古乐器的认识,后世之人争讼不已,莫衷一是。然而考古中的惊人发现,使得这一历史悬案,终得澄清。

1993年2月,湘江西岸望城坡湖南省财经专科学校校园内的一处海拔70米丘岗上,一座巨大的汉墓因基建被发现,正在紧张的发掘之中。巨大的墓室每日吸引数以千百计的民众前来围观,喧嚣的人声打破了校园往日的平静。随着压在墓室之上厚重的椁盖板掀开,映入人们眼帘的竟是那满室的泥浆。由于墓葬早年被盗,经年雨水的侵蚀、冲刷,大量的泥土顺着盗洞流进墓室,填满四周。面对这种情景,好事者议论纷纷,声称不是一座墓室,发掘毫无意义。然而考古工作人员则聚精会神,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细致的清理工作。经过四个月的精心清理,墓室的真相终于呈现在人们面前。

3.png

渔阳墓中五弦筑出土时的情景

当人们在惊呼文物之丰盛时,考古工作者竟发现有三件相貌奇特从未见过的乐器。这种乐器状如棒槌,长条形,头大柄细,柄端有五个弦孔,此乃何物?筝邪?琴邪?瑟邪?现场作业的考古人员纷纷猜测,其说莫衷一是。当三件古乐器安全运抵博物馆的库房后,发掘者立即联系了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专家,邀请专家来长鉴定。专家见到此物后大为惊讶,分外激动,经反复观摩、比较,对比文献,证明这确实就是宋朝时即已失传近千年的“筑”,而且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汉人实用的、保存最为完整的筑乐。专家的到来,终于揭开了这三件古乐器的身世。让我们按捺激动的心情,仔细的观察其中二件的特征:

1、通长93.5,面宽5.1,体宽8.4,高13厘米。筑为整木剜制,宛如今天棒球手使用的击棒。大头部分为共鸣箱,中空,底部嵌盖一薄板,箱体两侧微鼓。侧面浅刻盘绕的飞龙,龙身施朱红色,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共鸣箱一段设首岳,上有5道弦槽,首岳外有一方孔,插立一蘑菇状弦柄。细长部分为握持的筑柄,上棱下圆,柄端呈桃形,上嵌尾岳,尾岳上亦有五道弦槽,外侧有五个弦孔。

4.png

2、通长117.4,面宽5.2,体宽7.2,通高16厘米。整木剜制,体髹黑漆,无纹饰,甚至形制与上一件相同。

其它筑的大头部分为共鸣箱,箱体中空,这使我们忽然明白,高渐离将铅块置放所在,这样做既可以蒙蔽秦始皇及周围侍卫的检查,放松警惕,又可增强打击时的重量。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所出三件使用古筑,皆为五弦,从而印证了东汉许慎《说文》所言:“筑……五弦之乐也”。也纠正了近代学者误认为“筑”的形态像“筝”的见解。

专家认为,筑为秦汉时期的相和乐器。乐器史中出现筑,是金石之乐让位给丝竹之乐的时代变化。春秋战国之时,“礼崩乐坏”,一方面宫廷中的乐师流落民间,另一方面私学兴办。在独立的士阶层中出现了有名有姓的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中出现了秦青、韩娥;琴艺者中有了伯牙、钟期;在市井的相和歌新艺术中有了“击筑而歌”的高渐离、宋志等人。“击筑而歌”的表演是在市井酒肆场合下出现的。秦汉之时进入王侯宫廷,“筑”的作用就在相和歌、清商乐的歌舞等音乐中有一席地位了。秦汉魏晋以来的乐府音乐,相和歌,清商乐及其歌舞大曲,都是以筑的出现为先导的。筑在后世的失传,是由于其音响性能的局限,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现代的人们对古筑的演奏之法已难以捉摸,但我们通过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古代器物上的图像,可以窥探其大致的使用方法。从以下二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神或是人在演奏之时,均将筑身共鸣箱一端触地,用左手扼提筑柄控弦,右手持弦尺敲击。拢柄之手在需要时,可以担当起拢压筑弦的职责。当手未拢压筑弦时,所奏之音为散弦之音。如手将筑弦向内侧拢压,则使弦的张力增大,其音也相对增高,在张力增大的情况下击弦,就会产生不同于散音的变化,即《史记·刺客列传》上所讲“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从而大大丰富了最初的五声散音而出现新的音阶。

5.png

马王堆漆棺画“神兽击筑图”

岁月飘邈,时光流逝。失传了千年的古筑,历经劫波,神奇般地再现人们的面前。虽然五弦筑的演奏之法与拥有它的主人随着岁月消逝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件古筑背后,因它所发生在历史上一幕幕生动而悲壮人物故事和传奇色彩,不禁令人心生感慨追慕之情,倍加珍惜。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的这两件“筑”,是目前发掘出土的唯一“筑”的实物,曾出国进行展示,堪称国宝。

撰写:宋少华

参考文献

1. 《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1983年;《史记·刺客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2. 黄翔鹏,《秦汉相和乐器筑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考古》1994年第8期;

3.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4. 《湖南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4期;

5.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