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华年待追忆 ——西汉二十五弦瑟

返回
时间:2018-07-19 浏览次数:5593

汉代二十五弦瑟

龙纹瑟通长124.4,宽41.6,高11.6厘米;

一级文物

云纹瑟通长123.6,宽39.6,高10.2厘米

二级文物

时代:西汉

现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诗含蓄深沉,华丽要眇,流传千载,感人至深。那么诗中所提到的“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乐器呢?

1.png

长沙简牍博物馆珍藏着两具汉代的漆瑟,漆瑟造型端庄典雅,制作精致华美,其一长124.4,宽41.6,通高11.6厘米,其二长123.6,宽39.6,通高10.2厘米。

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相传是华夏始祖伏羲氏发明了瑟。商周以来,古瑟已流行于华夏大地,先秦古籍中经常与琴并称。《诗经》中常见对它的描写,常常是琴瑟并称,并用来比喻恩爱和谐、感情笃深的夫妻,如“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小雅·常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

《楚辞》中也多有描写,“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远游》),“竽瑟狂会,搷鸣鼓些”(《招魂》),“絙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东君》),“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东皇太一》)。《墨子·三辩》云:“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古代能欣赏此类古乐者,大都与士大夫以上的贵族有关。

长沙简牍博物馆珍藏的汉瑟,出土于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的南部椁箱之中,该墓虽经盗掘,但瑟未遭严重破坏,出土时保存较为完整,其旁还伴出筑、筝等乐器。这让历经数月发掘已显疲惫的考古人员精神振奋。据专家分析,王后墓室

的南部椁箱极有可能象征墓主人生前宴乐的场所。墓主人一共随葬了四具漆瑟,二具光素无纹,另外二具则装饰华丽无比,故特别推出介绍。

2.png

在介绍这两具古瑟之前,我们通过一幅图,了解一下古瑟各部位的名称与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到,瑟的形状为长方盒形,由首、隐间、尾三部分组成。首部嵌有一条高出瑟面木条,称为首岳,首岳外有一排弦孔。瑟尾分嵌外、中、内三条尾岳,尾岳之外各有数量不等的弦孔,弦孔之后置立四柱弦枘。瑟体内中空,与面板、底板、四周侧板共同组合成为共鸣箱。张弦时自首岳底穿出,经隐间至尾岳孔穿入,再经尾部的过弦槽引出,挽系于弦枘之上。演奏时,指尖在隐间的弦径上或勾或挑、或扣或弹。

3.png

现将二具漆瑟的形状做一描述。

一号瑟,长方盒形,瑟面稍呈弧形,首尾两端髹黑漆,隐间面光素无漆。总长124.4,宽41.6,通高11.6厘米。首岳外侧一排25个弦孔,首岳上显见弦槽。此弦槽是由于经常弹奏摩擦所致,可以证明此瑟为一实用乐器。首岳至尾岳之间的隐间长105厘米,此为张弦弹奏的部分。尾岳分外、中、内三排,中尾岳为7个弦孔,内外尾岳各为9个弦孔。尾岳之后立有四枚弦枘。该瑟装饰奢华显贵,隐间面上正中用绿松石镶嵌一条盘绕的飞龙与卷云,周围用硬木镶嵌雕刻镂空的各种动物图案。侧面挡板亦镶嵌用硬木雕刻成的波折纹。采用这种装饰手法,工艺十分复杂,它是将雕镂、镶嵌、平错诸工艺技术融汇于一体,显示了汉代宫廷乐器制作的高超水平。而且从材料的颜色上观察,瑟体呈黄色,硬木呈棕色,松石呈绿色,丝弦呈银色,弦枘呈黑色,诸种颜色交错,色彩纷呈,交相辉映,更显示其尊贵高雅的气质。

二号瑟,其形制与一号瑟大体相同,总长123.6,宽39.6,通高10.2厘米。其隐间面装饰用硬木雕刻的卷云纹,另有一番情趣。

4.png

据统计,经考古发掘出的古瑟已不下五十余件,时代最早的为春秋晚期,弦数从二十弦至二十六弦不等,逐渐地趋向25弦。据《史记·封禅书》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原来上古之时,瑟本五十弦,因鼓奏特显悲凄,故被太帝破其一半,成二十五弦。这当然只能看成是古代的一个传说,聊为谈资。若真的剖开,音箱也破了,何以鼓奏?不过从中可以看到瑟弦数目的发展趋势来看,是由多寡不等而逐渐走向统一的。

汉代瑟的弦数基本为二十五弦,马王堆瑟弦保存完整。其瑟首尾两岳之间张25弦,每根弦由四股素丝左旋搓成。尾岳分三组,外9弦、中7弦、内9弦,这与渔阳王后墓所出一致。其中7弦较长、较粗,外、内9弦较短较细。从弦径递减的情况看,中7弦与内9弦当合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外9弦另成一个单独的系列。每条弦下面,都有一枚拱形柱码。

5.png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二十五弦瑟

瑟与古琴同为起源于上古时代的传统乐器,而瑟的演奏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目前虽有考古发掘的古瑟出土,它的演奏方法,却还留待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们作进一步研究。

瑟是弹散音的乐器,一弦一音。调弦时,先将各空弦定出同度散音,再由低而高依次施弦柱,调出需要的音阶。《后汉书·礼仪志》:“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音阶只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按现代音阶即1、2、3、5、6。按《后汉书·礼仪志》所云“宫处于中”的五音调弦之法,若以尾岳中排7弦,中央一音为宫,则中七弦的最低音为徵,可见图示。这种二十五弦的调音就成为5 6 1 2 3,即徵、羽、宫、商、角。

有的学者据《淮南子·天文训》认为,汉代之前即已出现七声音阶,或称雅乐音阶,即宫1、商2、角3、僇或变徵4、徵5、羽6和变宫7。其实这种变声,并没有突破五声音阶的界限,瑟是依五音调弦的,一弦一音。为何出现变宫、变徵二声,还是《宋史·乐志》引元朝姜夔所做的解释颇觉合理,姜云:“柱后抑角,羽而取之”。“抑”在古汉语的原义为按的意思,解释这句话就是在角音、羽音的弦柱后面按抑,可以得变徵、变宫之声。变声的做法仍然是在五音中之角、羽二音弹奏方法的改变上而获取的,可能借鉴了一些古琴弹奏时按弦的方法。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我们用图示的方法加以说明。至于如何演奏出七音,如何按取变声,如何调弦,现代学者仍在研讨之中。

6.png

瑟是一种弹弦乐器,一弦一音。鼓瑟时乐手跪坐于瑟前,“叩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淮南子·齐俗》),瑟枘一端置于地上,首岳一端斜靠膝上,左手勾曲,右手拨挑,其指法多为扣、弹等动作,故汉代习称奏瑟为鼓瑟。当演奏变宫、变徵时,就会采用按抑的指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册,记有“郑竽瑟”、“楚竽瑟”、“河间瑟”,表明汉代瑟的制作、流行的地域不同,名称不同,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别,其调弦、演奏方式亦有可能还存在差别。

汉瑟出土数量不下10具,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各出土一具,皆光素无纹。渔阳墓出土的这二具装饰精美的漆瑟,在以往发现的汉瑟中所仅见,此等豪奢的装饰的乐器,可能是出自更高等级贵族之室,或来自皇宫。千年岁月的磨蚀,并未减去其熠熠的光采。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从《楚辞·远游》起,湘灵鼓瑟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中最为缥缈凄艳的典故之一,而从湖南长沙出土这两具装饰精美的漆瑟,也带着些许湘水女神飘逸哀怨的风姿吧。

撰写:宋少华

参考文献

1. 《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4期;

2.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

3. 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4. 《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5.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6. 《湖南省博物馆精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