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郎不识苍生泪,黎民何处觅桃源 —走马楼吴简中的“户籍”简

返回
时间:2018-07-19 浏览次数:4121 文章来源:雷长巍

走马楼吴简之疾病简

时代:三国

未定级

现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1996年出土的走马楼三国吴简,内容包括了赋税、户口簿籍、文书档案等。其中户口簿籍占总数的1/3强,这些当时社会的原始资料,比起传世文献,无疑更接近当时的社会原貌。从中我们可以近距离了解到古时候的家庭结构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古至今,家庭一直是最基本的血缘婚姻、财产单位,最基本的纳税、服役单位,封建统治者通过对它的管理,可充分掌握人口、土地等信息,从而征发赋税、徭役,以维持其统治。今天的人们,如果想了解古代社会,那么对其最基本的元素—家庭(即户)的探究,则十分必要。关于古人心中的理想家庭,《孟子·尽心上》曾如是描述:“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那么,古时候的家庭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呢?1996年出土的走马楼三国吴简为我们解开了谜底。走马楼吴简内容主要包括赋税、户口簿籍、文书档案及其少量私人信札等。其中户口簿籍占总批次的1/3强,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内容上都是传世文献无法匹及的,无疑它所反映的问题最接近当时的社会原貌。

让我们看一组根据出土简册揭剥图复原的家庭简:《竹简一》

(单位cm)

10381吉阳里户人公乘孙潘年卅五筭一(22.7×0.9×0.1)

10382潘妻大女茑年十九筭一(23.1×0.9×0.1)

10379潘子女□年五岁(23×0.8×0.1)

10383凡口三事 筭一事 訾五十(23.1×0.9×0.1)

1.png

这组简讲述了吉阳里(地名)一位孙姓男子的家庭情况,其家庭成员包括户主户主孙潘,年龄三十五岁;妻子茑,十九岁,(已成年);女儿(某)五岁,夫妻俩均要缴筭赋,这家一人要需要向政府提供的义务是:事(二)、筭二、訾五十。

这是一户三口之家。

在走马楼吴简中,规模最大家庭其成员有二十余人,最小的仅为一人。根据于振波先生的统计:当时一户人家平均人口为5人,且多类似上述之小规模核心家庭(即家庭成员由一对夫妇及未成年子女组成)。

正如开篇所说,户是最基本的纳税、服役单位,为了收敛更多的财富,统治者是不允许有较大规模的户产生的,而所谓的“四世同堂”也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一》简7693:右殷家口食一人。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二》简1728:右象家口食廿二人。

那么,三国时期的农民生活究竟是怎么呢?就让我们从当时的苛捐杂税说起吧。

其一,这组材料中,我们发现上述材料中有一“筭”字。“筭”即“口筭”指的是人头税,根据汉律,但凡7—14岁的未成年人需向国家缴纳口钱,15—56岁属于成年人缴纳筭钱。而孙吴的法律未成年人不需缴纳口钱,但从15到60岁的成年人都要缴纳人头税,即上文所提到的“筭”;据文献记载,在汉朝一“筭”等于120钱,孙吴继承了汉制。如: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一》简4980:其二百五十二人筭人收钱一百廿合三万二百卌

其二,他们要缴纳户税。封建统治者将百姓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之下不缴税),其征收税目大致为一万二千、八千、四千三个等级;如: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一》简171正:都鄉男子修故 故戶上品出錢一萬二千侯相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一》简1518:模鄉大男盖轉故戶中品出錢八千臨湘侯相 □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二》简3493正:都鄉大男原眔(?)故户下品出錢四千

其三,各户需缴纳“訾”税,即财产税,亦上文所提到的訾五十。在汉代财产税主要包括土地、奴隶、牛马、车辆、住宅这五方面,而关于“訾五十”究竟是多少钱,现在还没有定论,传世文献记载亦不详。吴简中所见缴纳财产税有訾五十、訾一百、訾二百、訾一千四种。

其四,农民种田,统治者要征收土地税,农民不仅要缴纳实物,还要缴纳钱。如:

《嘉禾吏民田家莂》简4.14:下伍丘男子勇羊,田十二町,凡廿四畝。其十九畝,皆二年常限。旱敗不收,畝收布六寸六分。其五畝餘力田。旱敗不收,畝收布六寸六分。凡為布一丈五尺八寸四分,四年十月十五日付庫吏有。畝收錢卅七,為錢九百廿七,四年十一月五日付庫吏潘有。嘉禾五年三月十日,田戶經用曹史趙野、張惕、陳通校。

其五,农民要承担国家的杂役。这些承担劳役的人大都是下品、下品之下的贫农。当然,这些远远不是农民所承担的全部,当国有战事,统治者大兴土木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时,农民还要承担临时的“调”税,据专家统计,不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仅走马楼吴简所反映的农民缴纳的赋税就有二十余种,看来,在封建社会“苛政猛于虎”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

我们再看另外一组简:

(单位cm)

452曼溲里户人孙傅年卅□𠛼右足(23.1×0.7×0.1)

451傅妻汝年卅筭一(22.8×0.65×0.1)

450傅子男清(?)年□(23×0.65×0.1)

449傅男弟要(?)年十(23×0.6×0.1)

448凡傅家口食四人(22.9×0.7×0.1)

2.png

这组简属走马楼另一类户口统计简,与上一组简不同之处是它并不侧重于赋税劳役的登记,而是侧重于人口数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的登记。我们发现户主孙傅的右脚受了创伤。而根据相关学者统计,在走马楼吴简中,残障人士占据总人口的近10%,而像户主这类由非自然因素导致残疾的又占残障人士的四分之一。而且年龄下起童稚,上至耄耋。如: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一》简8638:知男弟堂年五歲刑左手 堂男弟春年五歲刑左手

《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二》简2980:大成里戶人公乘烝狶年九十七𠛼左手腫兩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残障人士呢?现代学者众说不一,笔者认为,或许我们从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条文中能管窥其一二。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中记载这样的法律条文:“贼伤人,及自贼伤以避事者,皆黥为城旦舂。”就是讲那些伤害他人以及自己伤残自己以逃避服相关徭役的人,男人被罚去筑城,女人被罚去舂米。南北朝时的《宋书·武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又制有无故自残伤者補冶士,实由政刑繁苛,民不堪命。”原来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及徭役,使得老百姓无法苟活,而在古代残疾人士可以相应地免除部分徭役,为了避事,他们也只有出此下策。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这样向我们描绘了孙权称帝前的社会情况:“是时征役繁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郡县荒芜,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每有征发,赢谨居家重累者先见输送。小有财货,倾居行赂,不顾穷尽……百姓虚竭,嗷然愁忧……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由于不断的劳役征发,青壮年都已被征走,家中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之人,导致田地荒芜,生了孩子都不能抚养,每当又有征发时,为了能逃避,很多人倾家荡产去行贿……走马楼吴简所反映的社会为嘉禾、黄龙、黄武年间,即孙权称帝(公元229)后十几年内的事,当时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社会亦比较安定,孙权亦算是英明君主,然其对百姓的压榨尚且如此,更何况当战事连连、或昏庸之主当政之时呢?正是因为现实如此困苦,所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充满和平、恬静的社会才让人如此神往!

户籍简是吴简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三国时期孙吴的人口结构,户籍制度等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萧统编:《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5年。

2、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

3、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

5、高敏:《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于振波:《走马楼吴简初探、续探》,文津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