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缄连古今 府印话沧桑 ——西汉“长沙后府”封检

返回
时间:2018-07-19 浏览次数:3960

“长沙后府”封检

木质,长5,宽3,高1.2厘米

凹槽长3,宽3,深0.8厘米

时代:西汉

二级文物

现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俗话说“三缄其口”,那么“缄”字究竟为何意?在纸张广泛引用之前,人们用什么贴封条呢?

汉代高级贵族去世后,按照等级制度,会举行专门的葬礼。其丧事的办理,除朝廷官方派人前来吊唁、慰问,赠送丧礼,主持丧事外,其余一应事等皆由其死者的亲属及府邸的管家、属下负责。待死者下葬时,还要将各方赠送的物品一同随葬。这些随葬物品分门别类,用大小不同规格的竹笥(竹箱子)盛放,经检验无差后打包封缄。封缄时古人使用一种专门的木制用具,当时人称之为“封检”。一般用木制作,长方形,有厚度,中间挖有凹槽。古人将绳索于凹槽内打结,结上施以封泥,并在封泥上钤印检验者所代表机构或身份的印信,谓之印封。

1.png

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封检

《说文》:“检,书署。”注曰:“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上而印之也。”《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

古代的文献说明了封检的使用方法与作用,而封检不仅是用于丧葬物品之封,但凡是被古人认为应属于封缄的对象,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加以封检,如钱橐检、牲畜检、私书检、邮书检等。今天的人们在老式信封口边加贴邮票并在信封正面的下方书写“某人缄”的做法,当是古人封检的传统的一种延续。

2.png

老式贴邮票的信封

“长沙后府”这方封检,用杉木制作,长5、宽3、高1.2cm,中部凹槽长3、宽3、深0.8cm。凹槽内填有封泥,封泥上钤印篆刻白文“长沙后府”四字。这方封检出自于什么地方?拥有的主人是谁?“后府”指的又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向你讲述发现它的一段奇妙历程与它背后蕴含的少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3.png

时间回到1992年10月下旬的一天,长沙市博物馆的宋少华、李鄂权接到郊区文物管理所沈志欢所长的报告,言位于湘江西岸望城坡湖南省财经专科学校(现名湖南财政学院)拟在校园北区兴建办公大楼,建设范围涉及一座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汉墓。三人找到校方,说明来意,希望学校在开工之前通知文物部门,提前做好古墓的保护发掘工作。虽经再三地解释、说明,校方基建处负责人仍心存狐疑,坚持认为校区没有古墓,声称自打建校迄今,他本人从未听人说过。二十年前人们对文物保护常识、历史知识缺乏的状况,在当时是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与今日之比可谓天壤之别。

1993年2月17日春节刚过,即闻校方的基建工作已经开始,考古工作者立即赶赴施工现场并劝阻校方停工。经过勘探清理,一座巨大的墓葬显现在人们面前,墓葬的平面呈“凸”字形,总长度为37米,其中“凸”字形的上半部为墓道,墓道长21米,宽6米,下半部为墓室,墓室长16米,宽13米,深达地下10米。这是一座带有墓道、台阶、墓室的大型汉代墓葬。墓室的规模上大大超过了马王堆汉墓(马王堆一号汉墓坑底部长7、宽6、深16米)。

4.png

5.png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墓葬椁室的四周密密麻麻堆砌排列整齐的短木枋。这是属于谁的墓葬?墓主是何人?为何使用特殊的葬具结构?这些发现都使考古队员异常兴奋。大家不由而同地把目光瞄向东北方向位于咸家湖旁的汉长沙王陵公园,此地距陵园仅2000米。该王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辟为公园。公园内有几座碧螺般的小山,分别为象鼻嘴山、狮子山、扇子山。满山茂密葱茏,这些山岗之下埋葬着汉代首批册封的八大诸侯王之一——长沙王吴芮家族的陵墓。1974年与1978年曾在此处发掘了两座规模宏大的汉墓,已被专家确认为长沙王的陵墓。那些排列整齐的短木枋则是象征诸侯王身份的特别葬制——“黄肠题凑”。这是我们判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将上述情况联系起来,我们心中豁然开朗,悬挂在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原来这也是一座汉长沙王族的陵墓。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使用。“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这座陵墓的主人是谁?能否找到真实确凿证据的任务就落在了考古队员的肩上。考古学研究特别重视实证,让实物说话,通过实物了解历史真相。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考古发掘领队设计了一个合理的奖励措施:凡在现场清理出一件完整有字的封检给予重奖,奖金50元。这在当时(九十年代初)也算是一个相当鼓励人的数目,一般人的工资仅在200元左右。

发掘工作异常艰辛地进行着,由于文物与淤土泥浆混杂在一起,清理时既不能使用锄头、镐锹等较大型的工具,又不能直接站立在淤泥之上操作,因为这样做会损坏文物。经反复讨论,决定采用悬空作业的方式。考古队员蹲或趴在悬空的木板上,用竹签、小手铲或用手一点一点地抠挖泥土。进入墓室内的发掘已是六月份了,六月的长沙天气闷热,墓坑底部浑如一桶底,密不透风,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流逝,清理工作渐近尾声,虽然人们期待的目标仍无踪影,但工作的态度仍不减当初。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日午饭后,大伙儿陆续回到工作地点加班。发掘技工孟科宝下到墓室南侧边箱的底部,小心翼翼地揭开一堆泥浆裹杂的竹木残片。蓦地,一方封检映现眼前。封检保存完好,其上封泥字迹清晰可见,这正是开篇所介绍的那方令考古队员踏破铁鞋、苦苦寻觅的宝贝。当小孟双手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捧出宝贝,考古队员一齐上前,屏住呼吸,细心地端详这件期待已久的宝物。就在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整个工作现场悄无声息,一片寂静。接着,整个发掘工地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大家都为这一重要发现而高兴,沉浸在突然而来的喜悦之中,连日来的劳顿一扫而空。此情此景恰如诗文所描绘的那般:“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发掘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是充满自豪的喜悦,这恐怕便是考古人独有的情怀。自此之后,考古队员又陆续清理出数方相同的封检,但唯有此方最为完整清晰。自然,发现者也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6.png

“长沙后府”封检的出土,为我们弄清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后”是皇帝、诸侯王正嫡夫人的专称,其他人不可僭用。

《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史记·五宗世家》:常山宪王病甚,“及王薨,王后、太子乃至”。

“后府”应是王后自己的官府及管理机构,归属王后管辖,颇似清朝的东宫、西宫的性质。联系到前述封检的使用方法与用途,充分表明当地位显赫的长沙国王后去世后,她生前府邸的官员按照当时的葬制礼仪,为她操办了隆重的丧事。无论是主人生前喜好亦或死后他人赗赠之物均被“后府”官员打包装箱。凡属“后府”官员操办的随葬物品,经验查无误后,都系上封检,填加封泥,在封泥上钤印“长沙后府”的印封,这才入葬墓中。这些物品伴随主人长眠地下,象征主人在另一个阴间世界继续拥有她的地位与权力,悠悠岁月,享用无边。

小小一枚封检,封存的不仅仅是渔阳王后生前享用的金银珠玉;更封存了当年大汉王朝的气韵风姿,使之千年之后重现世间,令人一窥之下,心驰神往。

撰写:宋少华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1973年;

2. 李均明,《古代简牍》,文物出版社,2003年;

3. 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85年;

5. 黄展岳,《先秦两汉考古论丛》,科学出版社,2008年;

6. 宋少华,《长沙西汉渔阳墓相关问题刍议》,《文物》2010年第4期;

7.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