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吴的木质合同 ——嘉禾吏民田家莂

返回
时间:2018-07-19 浏览次数:3486 文章来源:熊 曲

名称:长沙走马楼吴简

尺寸:长:49.8—56厘米;宽:2.6——5.5厘米;厚:0.5—1.6厘米

时代:三国

级别:未定级

收藏地:长沙简牍博物馆

为使用方便,秦汉时代的简牍文书的长度多为一尺左右。但是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嘉禾吏民田家莂》的形制则很特殊,它超长、超宽、超厚。“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书?它为什么这么特殊呢?

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长沙简牍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一些长长的木片。循着灯光,仔细地端详,可以发现上面整齐地书写着字,墨迹已有些淡了,字却仍清晰可见。这些看似普通的木片,却已历经1700多年。它们是在纸张广泛使用前,用于书写的材料,被称为简牍。那些木片就是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大木简——嘉禾吏民田家莂。

在南方潮湿的环境里,这些木简在淤泥中浸泡了漫长岁月,却仍能较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然而,这批大木简也曾险遭厄运。

1996年10月17日清晨,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翌年增名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湖南平和堂商厦建设区域内的古井群工地里工作,突然发现有口古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于职业敏感,他们仔细地查看着被破坏的井口及附近,发现在褐色淤泥中裹着竹木片,于是小心地翻捋着,不禁内心一阵阵惊喜,简牍!单位领导闻讯后,马上赶往了现场,一边采取措施保护现场,一边组织人员急忙赶赴五公里之外的湘湖渔场,对十月十七日凌晨倾倒的数车渣土进行清理。这时,轰动全国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终于被发现了。

可惜的是,该井破坏十分严重,北半部原堆放的简牍几乎被铲掘殆尽,破坏深度自现存井口起深达223—270厘米,破坏面积约占整个J22井的一半。这样,导致清理工作相当艰难。工作人员唯恐有所遗落,仔细搜寻,同时,小心翼翼翻捡着,生怕这和着淤泥的简牍再有任何闪失。这种工作整整持续了十二天,抢救回了简牍八十多袋。虽然,横遭破坏部分的考古信息丧失了,文物也损毁了一些,但绝大部分的简牍失而复得,使他们怅然心情增了一点欣慰。

1.png

我们现在看到的嘉禾吏民田家莂,即为2141枚的大木简,全部出自抢救回的那批简牍。之所以在“木简”之前冠一“大”字,是因为它的形制非常特殊,它长49.8—56厘米,宽2.6—5.5厘米。且由于是木质,保存情况也较好。一般用于书写典籍及文书的简牍以23厘米至28厘米居多,而简牍宽窄当因材料及书写需要而异。

根据出土实物考察,现存的古代简牍在外形、大小等方面并不一致,表明古代使用的简牍具有多种形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使用地区的习惯与材料质地的不同,古代简牍制作成长条、方版、棱柱、楔形等多种形式。古代人曾经根据其不同的形制给它们起了“牍”、“方”、“觚”、“札”、“牒”、“笺”等不同的名称。简牍的长短尺寸也随着用途不同而有明确的差别。

由此可见,嘉禾吏民田家莂这种形制与其书写的内容是相关的。那么,它主要记载些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枚嘉禾四年的大木简:

绪中丘男子区伯,佃四町,凡卌亩,皆二年常限。其卅八亩旱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二亩,为米二斛四斗。亩收布二尺。其米二斛四斗,四年十二月九日付仓吏李金。凡为布一丈六尺八寸八分,四年十二月九日付库吏潘有。其旱田亩收钱卅七,其熟田亩收钱七十。凡为钱八百六钱,四年十二月九日付库吏潘有毕。嘉禾五年三月三日,田户曹史赵野、张惕、陈通校。(四·四四三)

2.png


讲的是居住在绪中丘的一名叫区伯的男子,租佃了政府的田地,共四处,四十亩。当时耕种庄稼是采取轮休制度,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田地每隔一定期限就会休耕,孙吴政府就是按二年一垦的标准收取官税。而区伯租佃的这四十亩田就是按这个标准交税的。不过,其中有三十八亩因干旱没有收成,不需要交税米,但每亩还得收布六寸六分、钱三十七。剩下的两亩田则每亩需收税米一斛二斗,税布二尺、钱七十。嘉禾四年十二月九日,区伯将米交给了仓吏李金,布和钱交给了库吏潘有。最后,在次年的三月三日,田户曹史赵野、张惕、陈通对所有的情况进行了审核校对。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枚简的顶端,划了四条直线,简的两侧均有被剖分的痕迹。其实,它是一式两份的券书,就如今天的两联单。顶端的直线,是“同”字的变形形态。一枚大木简,同样内容应写了两份,然后,在没有剖分之前,在上面大书一个“同”字。剖分之后,一份留在官府备案,一份交给了租佃田地的农民。官府要核对时,农民就可以拿出自己的那份,看顶端的“同”字就否能吻合。

从券书上我们可以看出,孙吴时长沙郡临湘县佃户租佃土地的数量及须向官府交纳钱粮、布匹等赋税的数额。不同于其他交纳某种赋税的凭证,它所记载的内容较多,文字自上而下分多栏书写。因此,为了能在一枚简写下如此多的内容,及作为凭证的方便,这种券书就采用大木简这种形制。政府归档时,将这些田家莂编连成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莂之一侧或两侧多有两个用以系绳的契口,正背面亦见编痕。这种简册最后形成了我国竖排本书的雏形。

有专家称嘉禾吏民田家莂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经济券书。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临湘县农民的垦田状况、农民租税情况、交税时间,从而增加我们对孙吴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制度的了解,有利于弥补三国历史史料的缺乏。这无疑是史学专家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感到十分欣慰的。

从《三国志》中,我们知道当时江南赋税十分繁重,吴国大将军陆逊曾上书孙权,希望统治者“育养士民,宽其租赋。” 然而,由于当年吴国灭亡后,社会遭到巨大破坏,人们很难找到孙吴经济状况的资料。不过,我们可以从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看出,吴地农民所遭受的严酷剥削。据《三国志》记载,江浙一带,亩产米不过三斛,长沙附近的农民却要交纳一斛二斗高额税米,还有钱、布等。这同汉武帝以来“三十取一”、“十五取一”的租赋制度比较,反映了社会动乱时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程度以及所引发的税制变化,使农民承受着高额的租税。

嘉禾吏民田家莂现已出版,作为基层社会原始史料,不但有利于我们对孙吴时期长沙地区历史状况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现已消亡的古代简牍制度。岁月变迁,这些被幸运遗留的档案,作为见证者,不断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那些事儿。

简牍在使用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制,其长短大小并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基本遵循“以策之大小为书之尊卑”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均明:《古代简牍》,文物出版社2003年。

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3、高敏:《论〈嘉禾田家莂〉的契约与凭证二重性及其意义——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二》,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