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走马楼吴简中的“盐铁官营”简

返回
时间:2018-06-12 浏览次数:3855

尺寸:长约22.8—24厘米,宽约0.9—1.2厘米,厚约0.15—0.3厘米。

名称:走马楼三国孙吴“盐铁官营”简

等级:未定级

年代:三国孙吴黄武元年至嘉禾六年间(公元222-237年)

收藏地:长沙简牍博物馆

1.png


“盐铁官营”是封建统治者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盐是生活的必需品,是人都得吃盐。铁除了用来制作兵器、还是制作农具、生活用具的必需品。在中国,盐铁官营的历史几乎和中国历史本身一样漫长。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提出了“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官府垄断经营,寓税于价。起初,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建议对人口、房屋楼台、树木、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管仲解释道:“万乘之国的人口约为千万,如按成人征人头税,应缴纳者约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钱,则为三千万钱。如进行盐的专卖,每升盐酌量提价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万钱,就可望得到一倍于征人头税的收入。”而在表面上,政府的确不曾征税。不仅在国内如此,还可运盐出口而获取重利,这等于煮些白开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齐国纳税。管仲还拿铁的专卖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大凡一个农户,无论是从事耕作还是做女工,都需要针、刀、耒、耜、铫、锯、锥、凿等等铁制工具,只要在一根针上加价一钱,三十根针就可收三十钱,即等于一人应缴的人头税了。由此类推,则全国收入总数亦不下于人头税的征收总额。”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管仲是盐铁专卖制的创始人,他的”官山海“政策为齐桓公春秋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盐铁专卖也被后世统治者不断学习,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商鞅变法时也曾设盐官,实行官盐制度,以作为发动统一战争的资本。

汉初,盐业开放民营,富商大贾和地方诸侯因此而财累万金,甚至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汉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为了筹措巨额的军费,汉武帝因此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度,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

此策一出,政府财源大开,“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就是说,天下的财富日渐增多,可老百姓的税赋没有增加;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多,可是老百姓却没觉得自己被剥夺了。这个桑弘羊真有经天纬地之才,武帝时穷兵黩武,国家财政已现岌岌可危之相,而他竟以一策而挽狂澜于既倒,其功可比萧何、张良也。

2.png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军阀割据、彼此混战,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加上饥荒横行、瘟疫蔓延,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曹、刘、孙三家在众多军阀中虽然脱颖而出,但处于国疲民困、财政匮乏的窘境。吸取历史上,特别是汉武帝解决财政危机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三国时期的盐铁官营措施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

曹操据有河北,便设置司金中郎将、司金都尉和监冶谒者,主持各地矿冶,制造武器和农具等。稍后不久,又设置谒者仆射监盐官,实行了盐铁官营。刘备占有益州,任命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实行盐铁官营。吴国如何呢?吴国濒海,海盐(今浙江海盐)和沙中(今江苏常熟西北)是其主要盐产地,故有司盐校尉和司盐都尉的设置。而沙中司盐都尉署直到晋成帝时才撤除。这些记载证实了孙吴实行了盐官营。

相对于盐而言,铁是更重要的战略物资。两汉时期,冶铁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铁冶甚少,吴国发展冶铁事业成了其当务之急。在其努力下,梅根冶(今安徽贵池东)和冶塘冶(今湖北武昌东南)终于成了其主要的冶铁基地。位于今天浙东和苏南等地的铁矿和冶铁业也相继兴起,为日后东晋南朝的冶铁业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宋书·百官志》上载:“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冶令,或置丞,多是吴所置。”这一记载既证明了吴国统治时期长江中下游冶铁业发展较快,也证实了吴国对铁同样实行了官营。

文献记载虽然可以证明吴国实行了盐铁官营,但如何官营,特别是不产盐铁的地区,在现存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缺失。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虽然不足以反映吴国盐铁官营的全貌,但多多少少还是可以看到一点蛛丝马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憾,令人对非盐铁产区的盐铁官营,有一个管中窥豹的了解。

走马楼吴简中有一种简被命名为“师佐籍”,是与手工匠有关的简牍:

【简一】……织(?)作桓王□(壹·5750)

【简二】入南乡二年所调织作布一(壹·5755)

【简三】集凡作部师佐□见□□人合五百人(叁·2345)

这三枚简里的“作”或“织作”指的是官府作坊,是师佐们劳作的地方。三国时期的长沙被称为临湘,是孙吴长沙郡的首县,郡治所在地,也是长沙郡官府作坊最集中的地方。这里除了纺织作坊“织作”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作坊。集中在这里的师佐不下五百人,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劳动大军。汉末三国,时逢乱世,人口锐减,工匠奇缺。这些师佐有很多是来自战俘,《三国志》记载,孙策与周瑜攻打袁术的皖城,一仗便俘获工匠和乐师等三万余人。这些人都被严加控制,单独编籍,隶属于军队,以保障军国所需。此外,这些工匠一旦为官府征发,他们的父母、妻子、兄弟、儿女甚至包括其原先拥有的奴婢全部都进入了师佐籍,被集中管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承。

这种匠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宰相管仲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有学者认为,这种细致的职业化分工及世代相传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秦代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四民分业”就被扬弃了,不过它成了户籍制度的雏形,而匠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3.png

古代炼铁场景图


吴简记载的师佐中有许多从事锻钢,制作铁兵器、铁农具的工匠,叫做“乾锻师”、“乾锻佐”、“镰师”、“镰佐”、“鎗师”、“鎗佐”。如:

【简四】物故乾锻师刘恕妻细年卅六在本县(壹·8224)

【简五】物故乾锻佐醴陵文理妻婢年卅四在本县 (壹·5956)

【简六】物故镰师醴陵谷□ 子 男阿年十岁 见(壹·5981)

【简七】镰佐临湘黄仕年廿八 见 (壹·5944)

【简八】刚师临湘邓社年□ 六 见(壹·6016)

两汉时期,我国的冶炼技术领先于世界,最有名的莫过于“百炼钢”。这种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到了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吴简中的“刚师”、“刚佐”、“乾锻师”、“乾锻佐”就是从事钢铁生产、制作钢铁工具和兵器的工匠,他们在师佐简中占有的数量最多,分工也很明确。鎗师、鎗佐专门制作铁鎗,而镰师、镰佐就专门生产镰刀。简牍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师佐,他们就这样被封建统治者牢牢地控制着,失去了人身自由,束缚着创造力,而统治者则依靠垄断铁及铁器生产,获取暴利。

官府作坊中生产的武器为官府垄断自不待言,“镰师”和“镰佐”们生产出的铁制农具和工具又是如何呢?就此而言,吴简中有关鋘钱的简牍,可以提供一些解答。

【简九】鋘钱二千 嘉禾二年五月廿 日尽丘男子潘 (壹·40)

【简十】入都乡纺 正丘男子刘曼鋘钱二 百(壹·1419)

【简十一】官鋘钱三千*嘉禾二年五月廿五日□(壹·1401)

鋘是小铁锄头之类的农具,鋘钱则是购买铁农具的钱。吴国对铁器的销售相当重视,既有单笔的明细记录,又有以乡为单位的总账。并且在铁官营体制下,形成一张铁器销售的网络,力求控制铁器市场,农民购买铁器每一笔都有一枚简记载明细账,谁买、买的时间、谁收钱、买主地址都具体开列。这些固然是财务制度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官府力求控制铁器去向。但是不管其设想的如何周到,实际上是既垄断不了,也控制不了的。

4.png

古代制盐场景图

如果说通过吴简中的师佐籍和“鋘钱”可以管中窥豹似地看到一点非产铁地区铁官营的点滴的话,那么通过“盐米”,则可以看到非产盐区盐官营的一点情况。

相比铁官营而言,盐官营要简单得多。因为铁矿在辽阔的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分布甚广,将铁冶炼出来之后,还需要经过相当复杂的加工过程,才能制造出各种器具,况且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自然条件各有不同,适用此地的铁器,不见得适用彼地,所有这些都会给官府控制铁器制造和销售带来许多困难,基本控制已经颇为不易,垄断就更谈不上。但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只有东南沿海产海盐,在产盐区设置司盐校尉、司盐都尉等衙门,模仿两汉,勒令盐民租用制盐器具牢盆,产品完全为封建政府所有,便能控制盐的来路。此时食品加工尚比较简单,加工业尚未形成,恐怕除了富贵人家,绝大部分人民尚不知道腌腊为何物,更谈不上盐加工产品。如此状况使封建政府只要在非产盐区控制好盐的来源和销售,便能垄断盐业市场。吴简中的“盐米”、“盐贾米”简牍恰好可以反映此一状况。

【简十二】右三年入盐贾米一千一百二斛一斗四(壹·6373)

【简十三】入吏朱谦二年盐米九斛六斗。黄龙三年三月三日关邸阁郭据付仓吏监贤受 (壹·3079)

【简十四】出黄龙元年盐贾吴□斛米卅四斛六斗四升嘉禾元年八月十五日付大男蒴 ?平运诣州 (贰·548)

【简十五】其卅二斛郡司马烝余黄龙□年盐贾米 (叁·4572)

“盐米”又叫“盐贾米”,“贾”与“价”互通,就是销售盐所得到的米。有学者依据若干简牍折算得出:1斗盐=6.01斗米=961.69钱=12.02尺布。在西汉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指出盐铁官营以前,盐与五谷同价,现在盐价涨了六倍,可见盐官营为封建政府带来了多么丰厚的利润!

吴国财务管理此时已相当严格,除了明细账、总账、按月结账、按季结账和按年结账等外,还不断进行稽查,一旦发现亏损,说不出原因,负责人是要赔付并受惩罚的。而在盐官营下,经手人可以先领取盐,间隔数月、一年甚至两年再结账,若非封建政府可以绝对控制经手人,且具有把握收回,决不可能如此办理。这种状况可以证明吴国政府推行盐官营相当严厉,已经完全垄断了盐业市场。

总之,透过一枚枚吴简,我们深入历史的肌理,感受它的脉动。仿佛置身于千年前吴国临湘,穿越到“盐铁官营”的历史现场,让我们认识到迷雾背后的真相:在非盐铁产区的吴国,通过控制工匠及“鋘钱”之类的名目,实行了铁官营,力图控制铁器市场;通过“盐米”之类的名目推行了盐官营,垄断了盐业市场。即便是三国中赋役最繁重的吴国,也依然牢牢掌握盐铁这一经济命脉的大柄,可见盐铁之利对于古代专制主义封建国家来说,是多么不忍释手的一块“肥肉”啊!


参考文献:

[1]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中华书局.1979

[2]蒋福亚. 走马楼吴简所见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J]. 史学月刊. 2011(12)

[3]林文勋. 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源起与历史作用——立足于盐专卖制的考察[J].盐业史研究.2003(03)

[4] 何亚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J]. 盐业史研究.2004(02)

[5] 万海峰、肖燕.略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07(02)

[6] 罗庆康. 东汉盐铁制度蠡测[J].《益阳师专学报》.1991(01)

[7]吕芙蓉. 略论中国历代盐铁专卖制度及其启示[J].《财经政法资讯》.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