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简保护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返回
时间:2018-06-12 浏览次数:6178

走马楼三国吴简发掘出土后,受到了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长沙三国吴简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尽快立项,对提高我国简牍文物的科技保护水平,加强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促进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走马楼吴简的出土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工作周期长,因此必须明确保护整理项目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与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接下来的各项保护工作。

1、指导思想

简牍是带有文字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竹木载体上书写的文字,是对当时社会历史风貌的最直接的记载,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职官设置、文书制度、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简策形式的演变乃至书法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简牍文物不仅是要保护好,还要整理出版和长期保存下来,并加以研究利用。

长沙三国吴简保护整理项目的指导思想是: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保护与整理工作并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充分结合,齐头并进,良性互动,争取早日完成。

简牍的保护和整理是互为密切联系的两大方面,保护包括改善和控制保管条件,揭剥与清洗、脱色拍照与记录、为长期保存及展出而进行的脱水等等,是整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整理工作包括对揭剥清洗过程的详细记录,对脱色后的简牍进行拍照、释读、编校、出版,始终贯彻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的观察与研究等,既是对保护工作的质量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本目的之一,并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创造了条件。

为贯彻执行好中央领导对于吴简保护整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做好简牍保护整理工作,1997年5月,由国家文物局在长沙主持召开了吴简保护项目工作的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长沙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同志任组长,省、市有关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三个组,即总体方案制定组、科技保护组、整理研究组。会议审定并通过《长沙走马楼孙吴纪年简牍保护方案的论证意见》和《长沙走马楼孙吴纪年简牍保护工作机构人员名单》。国家文物局责成中国文物研究所与湖南省、长沙市文物部门共同承担吴简的保护工作,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切实把这批简牍保护好,同时以优质、高效、快速的精神做好整理出版、研究等各项工作。

走马楼吴简保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指导下,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多年以来,我馆与中国文物研究所(现已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们精诚合作,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技术保护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吴简科技保护的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吴简保护整理项目方案的制定

走马楼简牍被发掘出土后,其保存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古人在弃埋简牍时并未考虑到采取防护措施,由于南方气候潮湿,地下水位高,加上泥土挤压和井底堆积的污染,简牍出土时表面积满污垢,呈灰褐色和黄褐色。井内填塞的泥土,其成分经X射线能谱仪分析,确认为铁的化合物,其成分为Fe(铁)、Si(硅)、S(硫)、K(钾)、Ca(钙)、Ti(钛)等。

在这当中数量众多的竹简质地特别差,出土时已经相当地腐朽。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显微分析实验室对竹简试块做了超薄切片检测,其结果是:a、竹质严重腐朽,失去强度;b、纤维与纤维基本分离,纤维间的粘合物质除木质素外,已基本腐朽,几乎找不到微管束组织;c、薄壁及厚壁的纤维细胞均腐朽严重,细胞壁上破损及孔洞极多,表明细胞壁上的纤维素及丰纤维素等糖类物质已腐朽掉。竹简的材质经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鉴定为毛竹,木质简牍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一些,经检测鉴定为杉木。

图片1.png

图片2.png

从成册竹简的分布情况可见其糟朽程度

走马楼吴简的保护工作历时15年,其科技保护方案经过专家多次的讨论与修改,使之不断地完善,与时俱进。分别为1997年胡继高先生主持编制的《走马楼三国吴简科技保护方案》、荆州文保中心方北松先生2002年编制的《走马楼三国吴简科技保护实施方案》与2003年我馆主持编制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总体方案》。

走马楼吴简保护工作的早期阶段,主要是由我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在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继高、赵桂芳等多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先后完成了简牍的揭剥分离、清洗去污、玻璃绑夹等前期相关工作,以及采用草酸法进行10000余枚竹简的脱色处理,还有全部2400枚大木简的自然干燥法脱水等科技保护工作。

随着简牍保护整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饱水竹简的脱色拍照与脱水修复等重要的技术难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在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内北京、上海、南京、湖北等地从事文物科保的人员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与实际操作中摸索总结出了不少的科学保护新方法、新经验。虽然大家采用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取得了明显的文物保护效果。

从2002年开始,我馆与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合作,依托该中心提出的饱水简牍文物脱色脱水的技术路线,共同编制走马楼吴简科技保护方案。

2002年5月19—20日,湖南省文物局在长沙召开三国吴简科技保护方案的专家论证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分别由中国文物研究所的王丹华先生、南京博物院的奚三彩先生担任,另外,胡继高、陈元生、魏象、何介钧、后德俊、吴顺清、陈松长等国内知名专家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的专家听取了有关保护方案的报告,并参观了已处理过的竹简,经过大家充分讨论后认为:该方案总结了以往国内出土竹简保护的经验以及吴简保护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在1997年保护方案的基础之上,注意吸收了北京大学、荆州博物馆的竹简脱色和脱水技术的新方法,专家认为方案是基本可行的,所提供的资料比较齐全。根据竹简状况,采用草酸、连二亚硫酸钠等材料进行脱色以及用醇—醚—填料(乳香胶、十六醇)等方法进行脱水定型,所提供的主体技术路线合理、简单易行,在国内尚属首次,可以应用。并提出了广泛与各有关单位密切合作,继续探索新方法、新技术的建议。

此后,长沙简牍博物馆与荆州文保中心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及专家的意见,对保护方案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修改与调整,重新编制《长沙三国吴简保护项目总体实施方案》。2003年11月14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在京再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走马楼吴简保护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及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科技处的姚兆处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办的杨朝权主任,湖南省文物局文保处的曹盛葆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王丹华、胡继高,荆州文保中心副主任方北松,文物出版社编辑蔡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袁家荣,陕西省档案保护科研所的李玉虎,北京科技大学的郭宏教授等,长沙市方面为宋少华、李鄂权。

时任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兼长沙市文物考古所所长的宋少华向与会专家、领导汇报了三国吴简保护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及进展情况,并展示了采用乳香胶法、十六醇法进行脱水的简牍标本。湖北荆州文保中心方北松就吴简脱色、脱水的技术方法、试验结果等方面解答专家提出的质询。与会人员还对吴简的保护与拍照出版的时序、周期、人员、采用何种设备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一致认为,长沙简牍博物馆汇报的《三国吴简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的工作流程是可行的,简牍脱色、脱水所采用的技术路线结果比较成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进一步要求我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走马楼吴简保护项目总体方案的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完善。要更加流畅,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要以保护为主线,正确处理好保护与整理出版的关系。吴简科技保护采用专家认定的方法,重点技术路线的改变必须慎重,要经过专家论证。

长沙三国吴简保护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在通过了专家论证后,又经过认真、细致地修改和完善,然后通过湖南省文物局尽快申请上报国家。2004年4月,上报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实施,走马楼吴简的保护整理项目全面启动,最终确定以荆州文保中心提出的技术路线为主体,并明确了吴简科技保护工作的具体原则与方法。

3、吴简科技保护的工作原则

竹木类饱水简牍的保护整理工作难度极大,其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也很高。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出土之后,虽长期深埋于古井里,但由于井深重压、地底废弃物自身的污染及埋藏方式的粗率简易等诸多因素,致使简牍(主要指竹简)产生粘连紧密、腐蚀严重等,这些问题必然涉及到对简牍的科学保护。

在三国吴简保护的工作实施方面,我馆始终遵循“科学论证,择优从善,科技领先,专家把关,深化拓展,应用创新”的原则。

长沙三国吴简保护整理项目包括保护和整理二个方面,保护是全部工作的基础,整理是保护工作的深入。在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下,可以把保护的各项工作划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包括若干具体的工作任务,每一项具体任务都会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形成多层次的目标体系。鉴于吴简的数量巨大,编联成册,质地有差,形制不一等特点,我馆在项目工作中坚持贯彻质量第一、科技领先的原则,针对各项吴简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事先制定出了一整套完备的操作流程,并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修改。同时密切注意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动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关系。实践证明:优化管理、规范程序、不断创新与团结协作是我们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的保证。


图片3.png

我馆工作人员正在对竹简进行化学脱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