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报道:“泛舟”简牍历史长河探寻“古人智慧”

返回
时间:2019-04-01 浏览次数:1916

湖南日报小记者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X1304班徐詹懿

体验中传承1046.png

周六的小记者实践活动终于来了!怀揣着满满的好心情,我们整齐地排着长长的队伍走进了长沙简牍博物馆。

首先闯入我们视野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案台,案台上整齐地放着一堆堆竹子做的简册,解说方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吴简”,我不禁惊叹于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册册精致考究的吴简,处处彰显着古时人们的智慧。

随着方老师解读介绍,我知道了简牍分为竹简和木简,竹牍和木牍。给我印象最深的有木楬、封简、名刺这三种。这三个古代的简牍形式,有着跟现代三样东西同样的作用——木楬相当于就是标签、吊牌;封简相当于就是封条;名刺就相当于是现代人的名片。

接着我们又了解了简牍是怎么制作的。从备料、片解、杀青、遍联、书写,这五个步骤中我感受到了简牍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感叹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的勤奋。

然后我们又了解了古代简牍的发展史。秦简上的的九九乘法表让我大吃一惊,当时人们虽然没有推测出小数点,但是却会用半来表示0.5!

据汉简记载,汉代时还有老年优待政策,朝廷授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鸠杖。持有鸠杖的老人见到官员可以不下跪,也不需要纳税。如果不尊重持有鸠杖的老人,还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对老人的一种保护,同时“鸠”也是祝愿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意思。

接下来,我采访了方老师:“请问,简牍的鼎盛和衰落分别是在什么时期呢?”方老师说:“简牍盛行于秦汉时期,当然也包括三国,所以电视剧《三国演义》“关羽夜读《春秋》”的情节中使用的道具就是简牍。它衰落于魏晋,西晋时期,随着纸张的普及,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湖南郴州苏仙桥还出土了晋简的文书档案。从公元前445年(公元前五世纪)的曾侯乙墓楚简到郴州晋简(公元435年,公元五世纪),现有的出土实物证明,简牍至少延续使用了上千年!”

最后我“穿越”三国,亲手制作了竹简,整个活动让我了解了简牍的历史。简牍可以说是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凝聚的结晶。当我们感叹于古人的智慧时,也应该想想:古人能创造出这么多好东西,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时刻跳跃着,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应该保持着跳动的思维,而不局限于网络复制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