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传承:湖南日报小记者走读简牍博物馆

返回
时间:2019-04-01 浏览次数:1533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3月,湖南日报小记者走进长沙简牍博物馆,了解古代简牍的制作、种类、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文字书写载体的基本情况。

体验中传承51.png

跟随着讲解老师的脚步,小记者们看到了战国至魏晋时期各地区简牍发现与研究的主要成果。看着展柜里字迹清晰、形状完好的简牍,来自一师一附小的小记者杨潍伊不禁好奇发问:“为什么过去了那么多年它们还能保存得这么好呢?”

讲解老师方红健介绍,考古学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的说法,水隔绝了空气和细菌等微生物,所以这些简牍才能一直保存完好至今。

方老师还告诉小记者们,湖南是全国出土简牍最多的省份。来自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的小记者杨熠兴奋地问:“那是不是在博物馆的地下也还保存着很多很多简牍。”方老师笑着回答:“博物馆的地下一层的确是一个简牍‘仓库’。”

体验中传承151.png

为小记者们做讲解的方红健老师与简牍博物馆颇有渊源。方老师曾是长沙铁路第一中学的老师。1997年,铁路一中的初一学生薛雪看到当时的简牍博物馆条件简陋,给时任长沙市委书记秦光荣写信,建议政府盖一座新馆,得到了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而学校也以此为契机,发起了“知吴简,爱长沙”的全校动员大会,师生踊跃参加,为简牍博物馆建新馆筹得11251元,这也是简牍博物馆建立新馆收到的第一笔团体捐款。

在博物馆二楼,方老师还用编铙击奏了一曲《茉莉花》,小记者们的目光立即被吸引了去,他们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听着。曲罢,大家饶有兴趣地敲击编铙,切身感受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体验中传承519.png

参观后,小记者们还在简牍书写体验李伟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了简牍,体验“备料、片解、杀青、编联、书写”等制作过程。

活动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的小记者姜睿涵在自己的活动报道中写道:“老师专业的讲解犹如一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们从源头了解了简牍的历史与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传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